▲苏州怡园过云楼
“可自怡斋”是苏州过云楼主人顾文彬的斋号,作为个人会客和休闲的场所,在顾家宅园中颇有名气。从 《怡园志》可知,这个地方就在怡园的藕香榭,顾文彬六孙顾鹤逸后来曾题写匾额悬置于此。
《可自怡斋试帖》这本书在顾文彬的日记和书信里曾多次出现过,应该说,顾文彬对这本小书非常重视,毕竟它事关后代参加科考事宜。为此顾文彬特请顾家好友、晚清名家冯桂芬作序,同时也请俞樾把关并作序,还让三子顾承去约请时任江苏巡抚、书画家张之万作序(但在实际版本上未见此序),此后又多次催问进展,一再调整内容和版式。
前些年在拍卖场上看到此类书有拍卖,名为《可自怡斋试帖诗注释》,署名“元和顾文彬子山”,线装、竹纸、刻印精美,拍价并不算太贵。在苏州图书馆藏有两套此书,木夹护板,上下卷,品相大好。两书内容相同,但有初刻和后刻之区别,而且冯桂芬和俞樾的序言也是各有先后,不知顾家这本小书是否也曾有过再版或修订版?
这类科举时代的参考书曾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被摒弃,如今回头去看,倒不失为一种文学历史的见证,毕竟这类诗文也成就了一批人才。用苏州图书馆古籍部沈黎女士的话说,试帖诗中引经据典的地方还是值得借鉴的。
▲《可自怡斋试帖辑注》
我收的这本名为 《可自怡斋试帖辑注》,线装、毛太纸、黑口,纸张略粗糙,且脆薄透明,可见当时对此书只重视内容,不太重视品质。此书虽署名“元和顾文彬子山”,内文却又注明 “甘泉王禄书砚耘注释,仪征严玉辉韫初 仪征张宝恩石生仪征张兆兰畹九 校字”。这几位署名者都是一时的人才,扬州人王禄书即同治壬戌科举人。经过与苏州图书馆所藏的版本对照发现,我收的这本书应该是对原书两卷的再编注,原诗的量整体少了,但注释内容更细了,只是有几首诗在原书中未能发现。
冯桂芬在书前作序称:
试帖之作,始自唐以来,至今时而极盛。彤廷授简,以汔春秋闱,学使试生童,靡不用之。工之者,鸿律蟠采,如龙如虬,蔚然承平雅颂,可谓伟矣。其弊也,鞶帨之绣,繁采寡情,味之生厌。吾友顾子山比部君深于制艺,郡人罕其匹。诗宗温、李,词学姜、张,并有功力。兹出其七言题试帖若干首见示,托思于言表,潜神于旨里,引情于趣外。骨采既圆,风辞复峻,拾其佳句,辄似唐、宋五律中名句于试帖,或近变体,于诗教要为正宗,以之追步三唐,探源汉魏,夫何远之有?
从中可知,冯桂芬对于试帖诗也认为是“利弊共存”。
同治十三年腊月,俞樾作序说:
元和顾子山观察工为试帖诗,所著《可自怡斋试帖》,冯林一前辈曾为序而行之。其字句之工稳,意思之深秀,无劖刻之跡,无襞积之痕。题意自轩豁呈露,而又首尾浑成,八十字如牟尼一串,信乎于此道三折肱者。然其原本无注,读者犹以为憾。比年来,君奉命观察甬东,政通人和,居多暇日,乃出旧稿与其友人许君颖叔、石君叔平、沈君纫斋细加笺释。一字一句征引所出,使人诵读其诗观其注无不迎刃而解。虽截金雕玉之辞,曳绣裁霞之作,亦如白太傅诗老妪领悟矣,岂非艺林一快事哉!余既叹君诗律之细,又服君腹笥之饶,杜诗韩笔,无一字无来历,俾腹俭如余者,不至以南华未读掩卷而沉吟,君之贶我多矣,因劝刻此诗并刻此注。
由此序可知,冯桂芬为此书作序应该排在前。同时可知,顾文彬诗集经多人笺注,且都是一时名士,如许颖叔即吴中许锷,别号瓢隐居士,居苏州葑门,工诗书,著有《石湖棹歌百首》流传,因此书中注释更是值得品读。
在原书的最后注明“孙麟轺谨校”。考麟轺为顾文彬第四孙,师从冯桂芬的吴中名士王颂蔚在《皇清诰授荣禄大夫一品封典赏戴花翎布政使衔浙江宁绍台道顾公墓志铭并序》中称麟轺为“妹夫”,并介绍麟轺为 “附贡生,五品衔分省补用盐大使”。我曾在拍卖会的一个扇面上看到过他的题字,端庄精雅,工整之至,可见平时用功不少。一本小书,从祖父顾文彬创作到三子顾承主持刻印,再到孙辈进行校对,并友人共同参与,其中蕴含着多少人的辛劳。
写此文时正好读到民国藏书家周越然的文章提及吴云的家训,吴云曾做过苏州知府,后定居在苏州听枫园养老兼事收藏,与过云楼顾家是姻亲,也是世交。吴云在家书中多次提及让子弟们读考卷、读试帖:“七儿览:吾今日午刻到署……福绶旷课过久,我临行嘱其补课做辍。课文并试帖诗,望随时寄来为盼。”周越然在文后做按语:“署,想是苏州府署。试帖诗,五言六韵或八韵,专为考试之用。”由此我不禁联想,吴云与顾文彬两家是否也会相互交流试帖诗的编辑心得和相关内容?
作者:王道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周怡倩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