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专家撰文指出,《兰亭集序》里别字甚多,共有六个,其中“览”误作“揽”出现两次,那就是七个。全文三百二十几个字,如果按六个别字算,其别字率是1.85%;如果按七个来算,则提高为2.16%云云。
结论是,王羲之老先生,到目前为止,毫无疑问地戴定“别字最多的作者”的桂冠了。借用清朝的头衔,他算是写别字的“铁帽子王”。
这一顶沉重的大帽子建议缓戴。理由有两条,首先是其中有些字情况特殊,例如那个“别”了两次的“览”,应该是为了避讳才写成“揽”的。王羲之的曾祖名叫王览,《晋书》卷三十三有传,谓“咸宁四年卒,时年七十三,谥曰贞。有六子:裁、基、会、正、彦、琛。”其中的老四王正,是王羲之的祖父。彼时讲究避家讳,不能直接提到直系尊长的名讳。陈垣先生说:“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他又说:“其流弊足以混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史讳举例·序》)王羲之为避用“览”字,遂代之以“揽”。这种因避讳而形成的别字,过去很常见。
曾有学者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写的,真伪之争一度引发轩然大波,其余波至今尚未完全消失。从“览”被写成“揽”这一点看去,有利于不伪一说。当然,如果坚持说伪,也可以解释为作伪者水平极高,甚至已经考虑到王羲之行文之际须避家讳一事了。
其次,《兰亭集序》中另五个“别字”,其中有些可能并不“别”,例如“怏然自足”未尝不可通,未必就是“快然自足”之误。另外可能还有冯承素等临摹者因形近而致误之字。临摹者当然是水平很高的人,但他要尊重所临之本,而该本有模糊不清之处,只得以意为之依样画葫芦地摹写下来,而这样一来便容易产生问题。当然,王羲之本人也可能随手写了几个别字。
总之,这里面有种种复杂的情形。为慎重起见,最好不要急于下一个王羲之乃“别字最多的作者”这样恐怖的结论,更不必急于给他戴上别字大王的铁帽子。羲之老矣,放他一马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