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解析》(上下)
[美]查尔斯·默里著
胡利平译
中信出版社出版
■孙伟
从茹毛饮血到上天入海,从原始野蛮到文明开化,从懵懂无知到理性自立,千百万年的时光,人类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美妙的乐曲,同时也留下一个又一个未解的谜题,尤其是关于人类自己。人类如此相同,却又差异显著。芸芸众生,有人功成名就,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了一番壮举;有人则平凡一生,虽存在过,却不曾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有英雄,有卓越人物,更多的或许是不那么重要的人物。科学史如此,艺术史亦复如是。评价英雄与否,想必有其标准,标准因人而异,人与人之间则可求同存异。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卓越”与“成就”呢?
《文明的解析》,美国著名政治学、社会史及科技史学者查尔斯·默里著,是第一部将计量法引入历史叙述的著作。近年来,以文明史观为核心的历史著作并不鲜见,如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雅克·巴尔赞的《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杰里·本特利与赫伯特·齐格勒合著的《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不过,这些著作在引述不同文明的杰出成就时,并未给出“何谓卓越与成就”的评判标准。“卓越”与“成就”,两个看似不证自明、也不值得探究的概念,在默里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在默里看来,“卓越”与“成就”都是历史性概念,需要置于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加以理解,需要通过区别于其他非“卓越”事物来进行阐释,而非固执地先设置定义,然后代入评判。这一做法容易陷入悖论:在区别“卓越”事物与非“卓越”事物时,我们似乎已拥有标准。解决这一难题,不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出发。横向来看,不同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关于“卓越”和“成就”的评价标准,不同文明之间在全球化过程的推进中展开沟通;纵向来看,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等在历史演变中,共同体本身在制定一套评价体系,体系本身也处于变化之中。因此,“卓越”和“成就”并非固定不变,与其考察其具体定义,不如将研究重点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定文明中的一些人对“卓越”和“成就”的理解上。
基于这一设想,默里将计量学中诸如钟状曲线、洛特卡曲线、维恩图等引入探讨何谓卓越、何谓成就、何谓重量级人物(区别于一般人物)、何谓巨人、何谓重量级事件,以列表格的方式涵盖了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物理学、数学、医学、中国文学、中国绘画、中国哲学、日本文学、日本艺术等诸多领域,在颠覆我们通常认为的某些观点和常识之外,给予读者以不少方法论启示。他将计量学的相关理念引入历史研究与叙述之中,显然是科学实证主义的一次有效尝试,毕竟,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间虽有鸿沟,却并非完全不可跨越。有时,太过强调两者的区别、差异和特性,容易忽略融合和沟通的可能。
在解释人类何以产生如此之多的“卓越”和“成就”(即原因,因果论是史学阐释的重要手段之一)时,默里选择了区别于传统史学的路径。他并不根据对翔实材料得出的感性认识来梳理历史线索,比如某一事件导致了一系列连锁事件的发生等。相反,在点明关键因素后,他用计量学的手段,比如回归分析等来检测一事件与另一事件的相关性,再根据分析的结果展开一种可能性叙述。新历史主义视野下,我们所接触的一切,都只是文本,而非真实历史。希冀竭力展现历史圆全本质的论述,不说完全错漏,至少是可疑的;历史充满了诸多不定点,其中的空白留待新史料、新史观、新史学家的填补,因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是,历史也并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适度阐释仍然必要且重要。
《文明的解析》通过跨学科手段展现了历史理解与历史阐释的又一途径,原先强制接受的“成就”与“卓越”,至少是可以争论、有待探讨的。历史因而得以摆脱了单一叙事线索,成为交响乐式的复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