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获国家行业出版奖的部分图书
■文汇读书周报记者 薛伟平
第五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颁发仪式7月7日在上海报业大厦举行。本届共有十三种图书荣获资助。
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基金管理委员会顾问之一、评审委员会主任贾树枚简略介绍道:“算上前四届获得资助的四十九种图书,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下称文汇·彭心潮基金)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已连续运作十年,五度颁发资助金,共资助六十二种图书顺利出版。由于评奖周期的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在前四届获得基金资助的出版物中,又获国家级、省市级或全国行业类优秀图书奖的,达百分之三十五。”
据悉,无论是专家评审会还是顾问终审会,其成员无不为出版传媒业内翘楚或元老,如担任顾问的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龚心瀚、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桂晓风、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蒋子龙、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贾树枚、著名出版家巢峰等,担任评委的则有出版业耳熟能详的专家贺圣遂、郝铭鉴、王国伟、金宇澄等。
一项由民营企业投资仅二百五十万元的出版资助基金,何以取得如此傲人佳绩?又何以吸引诸多业内精英为之辛勤奔走积极参与达十年之久?记者近日采访了文汇·彭心潮基金的运作“团队”。
“闭口”基金:只为资助更纯粹
文汇·彭心潮基金以“国内首家民营公益性资金帮助优秀图书出版”而为业内人士所熟知。提起当初创办该基金的缘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出资方彭心潮基金会副理事长彭宏渊说:“父亲彭心潮生前在出版行业工作多年,酷爱读书的他孜孜以求的就是多出好书。作为出版界从业人员,父亲深知作者、编辑在书籍写作、出版过程中的艰辛。作为子女,我们想为父亲生前工作过的行业作些贡献。这一想法,与《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上海万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拍即合,而且得到了许多朋友、前辈、领导的支持。共同的意愿使我们走到了一起,从而发起成立了这个以资助优秀图书出版为宗旨的公益性基金。”
2007年,筹建文汇·彭心潮基金的三家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彭心潮基金会随即注入资金二百五十万元。“二百五十万元,纯粹用于资助图书出版。其它经费,包括宣传、广告、劳务、评审、颁发资助金的活动等费用,也由彭心潮基金会承担。这些日常运营成本数额,与资助金大致相当。”
彭宏渊说,基金纯粹用于资助图书出版,决不用于宣传企业。他特别强调,文汇·彭心潮基金不是“开口式”基金,“不对外募集资金,也就是不接受彭心潮基金会以外的机构、单位、个人的捐赠,更不得移作他用,比如投资增值。”
对于基金的“纯粹”性,顾问贾树枚颇为赞赏:“这个基金是公益性的出版基金,获得资助的项目出版后所取得的利润,无需与资助方共享。”
也正是因为基金的“纯粹”性,才使得众多出版业专家心甘情愿为之付出心血。复旦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贺圣遂自文汇·彭心潮基金创立伊始便担任评委。他说,企业投资出版并不鲜见,但很多是为了自身宣传的目的,甚至有些企业家兴之所致,信口开河许以投资,过后便没了下文。而像彭氏兄弟,为了父亲的遗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出版事业,“这是一种美德,我钦佩,也愿意参与其中。”
日常运作:力争多出佳作与新人
作为一项公益性的图书出版资助基金,申报时必然有其准入门槛。文汇·彭心潮基金秘书长、上海万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大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位于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来自海外的朋友彭渊陵表露想为故土文化事业做一番贡献的心愿时,迷恋书籍的他当即提议设立一个编辑奖或出版基金,以鼓励写书人多写好书、编书人多编好书。由此,国内至今仍是唯一的“民间投资、媒体主办、专业评审”的图书出版基金得以诞生。
作为文汇·彭心潮基金的主要策划者和运行者,潘大明起草了基金的章程、资助办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二百五十万元,运行十年,分五次(届)资助,数目确实不大,所以,更得注重资助对象的质量。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
经各方协商,最后确定的《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实施办法》规定:“资助出版的图书,须由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出版单位正式立项,最终出版并公开发行”,“资助过程为资助出版过程,而非创作或写作过程,且应是六个月内启动并完成的项目,同时符合本基金每届资助实施计划”,这是从出版物的合法性与时效性加以限制;“以资助中小型优秀图书出版项目的出版为主”,则是面对现实,考量了基金本身的实力,做力所能及的事;“申请者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的出版机构或其他法人组织;二、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身份的公民……”表明申请资助者可以是出版机构,也可以是个人,这样做可以多渠道地征集好的书稿进行资助。
《实施办法》对申请者的资质也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申报者需向本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提交《项目资助申请表》、出版合同、书稿、两名正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士推荐表等有关材料。”评审过程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由本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对申报资助对象进行资格认定,对通过认定的项目进行公示,并提交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资助对象和资助金额;管理委员会根据评审委员会的结果与建议,审定批准资助项目与资金。”
(上接第一版)
不同于其他基金,文汇·彭心潮基金明确规定:“资助金划拨,原则上分二次进行,确定为资助对象时划出第一部分款项,图书出版后划拨尾款。在颁发下一次基金之前,要对上一次资助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秘书处还须负责资助金划拨后如何使用的监管工作:“获资助者(单位)需对资助项目单独立账,指定专人负责资助款项的管理工作,严格按照《项目资助协议》中的约定使用资助经费,并向本基金管理机构提交《资助项目进度报告表》。”“获资助者(单位)在项目完成后,须向基金管理委员会提交《资助出版报告书》和《项目资助经费决算汇总表》。”
潘大明说,管理委员会秘书处负责初审,既要严格遵循《实施办法》,又应善于发现好书与优秀人才苗子。他举了一个例子:河南青年学者彭秀良撰写的《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书稿几经出版社婉拒,原因就是经费问题。彭秀良以个人身份申报了文汇·彭心潮基金,潘大明初审后认为,该书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一个有历史价值的社会现象,涉及的内容很少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且对当今社会工作发展具一定的积极意义。最终,该书获得资助顺利出版,彭秀良在书中特别写到:“心里充满了激动,出书的梦想得以成真。”
评审专家:为引领新风尚而乐在其中
文汇·彭心潮基金以资助社科类、原创性、学术类、前瞻性、民族性的中小型优秀图书的出版为主,严格实行“三审”制度——初审、二审、终审,为此组成由北京、上海等地一批资深出版人、作家、学者参与的评审委员会,严格、认真进行评审,以确保获得资助的出版物是优秀之作。
提到评审之严格,专家之认真,《咬文嚼字》杂志原主编郝铭鉴感慨道,说是三审,其实是五审——秘书处初审通过后;由两位专家分别阅审,这就是两审了;再由其中一位专家在评审会上阐明观点,供各位评审委员共同讨论得出结果,这就是第四审了;然后还得送顾问组成的终审委员会拍板。
作为资深出版人,郝铭鉴曾参与多种出版基金评审活动,“现在有些出版基金评审会,其实是选题评审,很不规范,虽然桌上堆满了材料,但评审者根本没法了解,因为往往半天时间就结束了。而且,成书后与申报时的选题差距很大。但文汇·彭心潮基金则不同,它投入虽不大,但做得很扎实,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每次评审过程至少要两三个月。对我个人来说,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我很愿意,感觉收获很大,每次参加评审会就像学术讨论会,总能引出新的话题,所以乐在其中。”
贺圣遂也对文汇·彭心潮基金颇多赞词,一直“乐在其中”:第一,我对彭氏兄弟很有好感,他们是为父亲的遗愿,在事业有成之后,为文化出版事业作贡献;第二,这个基金运作很正规,所请的专家也是认真对待,有章可循,可见投资者决非兴之所致,沽名钓誉;第三,作为评审专家,我感觉每次开会,就像学术论坛,大家各抒己见,保证了资助对象的质量;第四,资助的产品,都是学术类、有文化含量、弘扬正能量的图书。“所以,我参与这个项目已有十年,也乐在其中。”
与其它出版界基金相比,郝铭鉴认为文汇·彭心潮基金具有如下特点:“首先,这是一个有灵魂的基金,它知道投入这点钱,想做什么事,能为当代出版业作出哪些贡献,因而始终把控着基金会的运行。其次,这是一个有眼光的基金,这可以从获资助的书目略见一斑。这个书目,任何时候都能拿得出,是具有真正的价值的。每次讨论会,不仅议论选题本身的价值,而且讨论已经出版的书具有哪些突破。第三,这是一个很有规矩的基金,实际操作过程很严谨,我认为,这种关注出版物的文化含量,力求出新书出新人的做法,在中国出版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提到文汇·彭心潮基金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王国伟教授也认为在国内出版界具有开创性,“民间投资的稳定性,专家评审的专业性,主流媒体在宏观上的影响力,通过十年的坚持,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受资助出版的图书中,许多还拿到了各类图书奖,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似乎是印证评审专家的“乐在其中”,几位评委都对基金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各自的想法或建议。
王国伟认为,首先,基金可在“文化个性”上多下功夫,比如着重于某一类图书,强化其影响,以放大基金的影响力;其次,可在资助的范围与强度上进行调整,对某些项目的资助力度可加强;第三,对图书的资助,是一种文化行为,可以更多地通过出版产品,发现人才,由书而带出人才,从而形成文汇·彭心潮基金的文化个性;第四,书稿的来源与广度可有所扩大。
郝铭鉴则从今年的评审情况引伸开来,坚持原创性、学术类、前瞻性、民族性,是文汇·彭心潮一以贯之的宗旨。从历届评审情况来看,本届更是有所加强。比如,有一本研究印刷企业管理的著作,虽然质量很高,但因为前些年已资助了同类型的书,为了扩大资助面,这次就忍痛放弃了。“不过,这次获资助的《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史,实际是为中国当代出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很多国内当代经典图书的出版,其过程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东西。比如,不同阶段的辞海各有其时代特点,如果从编纂史的角度加以总结,那肯定对出版业具有启发意义。今后对于这类有着学术文化含量、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图书能够加以重点关注,就可以影响整个中国的出版走向。”
贺圣遂更是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基金实力有限,今后可以压缩资助对象的数量,强化资助的金额;同时,对获得资助、之后又获得国内各类奖项图书的出版社,基金也可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鼓励出版社多出好书的积极性。“文汇·彭心潮基金在出版界已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希望能得以保持并光大,从而在国内出版界引领新风尚。”
第五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
出版基金资助目录
《鬼子母研究:经典、图像与历史》
《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
《中国管理哲学》
《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
《上海集邮文献史(1879年-1949年)》
《海上空间:晚清寓居城市的现代性》
《亦写亦祷——晚清西学东渐中的李问渔》
《上海:中国动画电影的摇篮》
《抗战时期上海铁路损失及其影响研究》
《中国植物志》
《中国当代艺术史》
《中国木拱廊桥建筑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设计图史》
历届获资助图书获奖情况
(不完全统计)
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
《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
《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
《高郎桥往事:上海一个棉纺织工厂区的兴起和终结(1700-2000)》
《民国书法篆刻史》
上海图书奖:
《中外文明同时空》
《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
《咬文嚼字三百篇》
《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
分行业国家级出版奖:
《中国金融思想史》(经济类)
《井中奇书新考》(古籍类)
《空巢十二月》(少儿类)
《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全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