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魁兴
2014年,读库出品、新星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儿童读物《中国故事绘本》,作者是美国作家项美丽,译者是李辉,绘画是德国的克特·维斯和美国的霍华德·拜尔。这是项美丽写给女儿的中国故事,原是两部分《中国故事绘本》(ThePicture Story of China)和《中国的ABC》(ChinaAtoZ),是译者把它们合在了一起。据称,这是外国儿童了解中国的入门读物,也是中国读者了解自己国家的“第三只眼睛”,并可以知道外国人如何看待我们。两本小书历经七十余年,至今读来,依然新鲜别致。
然而,彭小莲估计是不知道它是儿童读物而网购了,因为项美丽和李辉的缘故,又看完了《中国故事绘本》,而得出一个结论却是:这是“一本注水书”。客观来看,彭小莲的批评除了缺点理性外,批评是客观的,也是正确的。现在的书评几乎没有这样的批评了,我们不仅要为彭小莲竖大拇指,也要为发表批评书评的《文汇读书周报》点赞。相比于彭小莲,该书的译者李辉则显得很小气,大有“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意思,在回应文章《<中国故事绘本>是注水书吗?》中,不仅不承认错误,还非常激动。《中国故事绘本》写的是中国故事,美国读者不一定能看出问题,但中国有一定知识的人,很多能看出问题。还有,现在懂英语的人很多,翻译正确不正确准确不准确,不是译者一个人说了算。
署名“非也”的作者对此称“难得的‘批评’与难得的‘回应’”,我以为这样的“批评”是很难得,但“回应”不仅不难得,还常见。“非也”最后说,“彭、李之争”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在如今蜂拥而出的译作中也算不上什么重大问题。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中国故事绘本》是一本写给儿童的书,带有启蒙的作用,所以,应该尽量少出错误,仅彭小莲和“非也”指出的问题,这本书就不适合中国儿童阅读了。在美国这些错误或许不是重大问题,但在中国能允许这么多错误的儿童读物吗?毕竟,它讲的是中国故事。在我看来,《中国故事绘本》的最大价值是以项美丽的视角看中国,而对中国读者而言不缺乏这样的故事。如果是中国的作者写出这样的书,除了自费出版,哪家出版社会以“公费”出版呢?
《中国故事绘本》中译本之争折射出中国目前的批评现状:真批评少有,多的是廉价的赞美。“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无原则无节操的赞美,哪会有一丁点的意义?《难得的“批评”与难得的“回应”》这样的思考文章,至少应该和彭小莲一样光明正大地发表,然而,却用了一个假名“非也”。这说明我国图书市场存在严重的评论问题,不敢真批评,批评不敢以真名示人。从文章看,这篇评论理性而公正,是不是出自大家之手我不知道,但如果是大家所为,署名又是大家,那文章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大大提升。
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之所以被人们屡屡提及,原因就是它讲出了一个真理,社会需要批评,而不一定需要赞美。比如,文学艺术界就特别需要批评,因为批评使人进步,而赞美有时也需要,但不是必须的。我的理解是,对批评不能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批评需要自由,批评需要理性,只要言之成理就行,偶尔缺乏理性也无伤大雅。而赞美不同,需要理性,需要底线,不要廉价的赞美,无节操的赞美,那是纯粹的“拍马屁”,要它何用!现在的评论市场要做的是,给予批评以自由,对赞美必须加以约束,应该让批评大行其道。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