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众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话剧作品中,有一部尤其打动了我——西安话剧院的《柳青》。话剧《柳青》是写陕西作家柳青的,戏里用到了许多陕西的方言,其中有一个词出现频率最多——圪蹴,意思是蹲下。
“圪蹴”是一个象征,也是一个概括。作家柳青在1953年辞去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为写作《创业史》举家迁居长安县皇甫村,在农民中间生活了14年,这一“圪蹴”造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标志性作品。“圪蹴”也象征着话剧《柳青》编剧唐栋的创作态度与精神,那就是以蹲下的姿态贴近生活,贴近真实,而这扎扎实实地造就了一部打动人心的好戏。
写真人真事对于艺术想象来说是有局限的,要写好很不容易。我们经常看到,不少戏写真人写的是概念,写的是空洞,只有事迹没有细节,只有精神没有心理。观众的反应自然是冷淡无感。而话剧《柳青》真的在努力写人,写人的真实生命历程,不回避矛盾地写,不端着架子地写。
戏里,柳青圪蹴到皇甫村,一开始乡党也不认,他的背带裤在王三老汉眼中很扎眼,老汉要让婆姨扯布替他缝一条腰带。他学农民圪蹴,蹲了不久就站不起来。他想试试在袖筒里捏手指讲价钱——“捏码子”,却不买东西还被人追得满集市乱跑。他脾气挺倔,老战友让他写应时的“放卫星”文章,他生气得本来要送的龙井好茶又反悔不给了。他和乡党一起搞互助组合作化,还住牲口棚写养牲口的三字经,但到了大跃进也有困惑产生。他终究认定要说实话,不能违心,所以结果是,当了公社社长却不愿说假话的王家斌得了黑旗,他鼓励家斌说这是表扬……这样一段有声有色有起有伏的人生如实道来,人物的心路历程渐次展开,观众得以感受到柳青真切的音容笑貌,捉摸到柳青实在的喜怒哀乐,艺术效果自然就不一般了。
作家柳青的人生有过很大的坎坷,他在文革中遭受迫害长达四年,妻子马葳不堪忍受弃世而去。话剧《柳青》不回避历史,不回避矛盾,直面真实的人生,其重点则在深入人物在逆境中的内心世界。面对相濡以沫几十年、一直对丈夫说“我要和你谈谈”的妻子之死,柳青的无尽悲痛都凝聚在那句重复的话语“我要和你谈谈”之中,却足以使人潸然泪下。另外两段戏笔墨更深:虔诚地拜柳青为师的文学青年黄文海记了许多老师的写作经验体会,文革来了却以此揭发老师又内心不安,怕老师再不会认自己这个学生。柳青犀利地问他,是否因为自己的书稿未获推荐而心里记恨,又推心置腹地告诉他要把大写的人的魂魄融入作品才有真正的文学,最终也没有排斥这个曾有过私心杂念的青年。当年的战友韩健作为走资派与柳青关在一室,劝说柳青不要太死心眼,柳青直率地表示自己问心无愧。韩建被唤去批判,柳青给他披上抗战胜利后韩健奖励到的战利品日本军大衣御寒,吓得韩建连忙拒绝,柳青气得大叫“这是我的大衣”!这样的戏有人物关系,有真情实感,有人生哲理,有真理信仰,从而有了完整真实的柳青的艺术形象。
话剧《柳青》的“圪蹴”,还生动地体现在西安话剧院演员们的表演上。饰演柳青的林波表演松弛自然,作家的气质和14年农村生活养就的老农味道在他身上融为了一体,一些细节处理得十分传神,像“不送龙井茶”和“抱住军大衣”两处戏,如论是节奏拿捏,还是神态把握,都准确得当,令人回味。这个戏里的众多农民形象无不真实感十足,生动可信,王三老汉的倔,王家斌的实诚,雪娥的泼辣,远福的算计,都有艺术的魅力。可以想象,他们都是在农村生活中“圪蹴”了,在舞台上就闪亮了。
如果苛求的话,话剧《柳青》后半部有少数地方还是有点用力过猛的,以我拙见,再含蓄收敛一些,动人的力量会更强。但说心里话,这样一部“圪蹴”的话剧真的不一般,真的好看。
作者:荣广润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