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乐团岀品的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昨晚在上海文化广场主剧场激情奏响。作为第十二届艺术节的参演剧目,也是其中唯一一部民族器乐剧,开演前该剧门票就已售罄。演出十五个章节中,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随角色一一登场,带观众走进了中国文化的宏大意象,跟随玄奘体验一场史诗般的文化交流之旅。
《玄奘西行》以民族管弦乐为表演主体,却打破音乐会的常规表演模式,让演奏家在剧中扮演角色。“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早已有歌剧、音乐剧、舞剧、话剧、戏曲等诸多剧种,但仍未出现‘器乐剧’概念,究其原因,用器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戏剧故事实非易事。但我认为,全新的形式一定会给内容带来质的改变与突破。”兼任作曲、编剧和总导演的青年作曲家姜莹表示,该剧从构思到搬上舞台,创作周期长达两年,经历了无数“自我推翻”。
以二胡、笛子、琵琶、箜篌等乐器串起丝绸之路上的人物传奇,把中国古代国力鼎盛的盛唐风貌,与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社会风情融合,对节目编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主创人员来说,器乐是设定人物与故事的逻辑起点。根据每件乐器的诞生背景,结合玄奘故事的史料,器乐才能带出与之匹配的角色与故事情境:胡琴来自西域,就以胡琴展示葫芦河畔石磐陀带玄奘出关之际,犹豫间的两难;大鼓和埙表现了沙场上将士英勇无畏的风貌、边关的荒凉壮阔之景……
“要让传统乐器成为今天这个时代有温度、有感情的民族音乐文化,用今天的时代语言、舞台艺术形式重新包装、加工,创作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一点非常重要。《玄奘西行》正是通过玄奘这个历史人物,用民族器乐的方式将国家倡导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精神进行阐扬。”中央民族乐团党委书记席强说。
而要让金色的梵文从天而降、炫目的雄鹰从雪上飞起,带观众共同想象这一路奇景,也并不容易。“我们只有90人的乐队,而大型歌剧的编制一般要2百人,因此在舞台设计中,上一场演员可能在台上说台词,下一场就要换服装回到乐池,弹拨不同的乐器。”姜莹透露,演出打破了舞台和乐池的关系,台上台下都要求现场真实的演奏,演员只能连轴转,甚至一人换七八套演出服,才能完成调度。
2017 年《玄奘西行》首演后,这已经是该剧第三次来到上海。当晚的CD、DVD等周边签售仍然供不应求,热情的观众围住了主创人员签名、合影留念,不少都是从外地组团而来追剧。据悉,该剧已经在海内外巡演 60 场,所到之处音乐舞美都被赋予了极高评价。“很多歌剧都做不到这么现代的舞台效果:一首乐曲换一套景,我们在英美巡演时,海外华人看完都对我们说特别想念祖国。”姜莹表示,剧中的玄奘在西域“学有所成”后,一心回到大唐,勾起了不少海外华人的故国之思。
《玄奘西游记》的作者钱文忠则表示,几千年来沿着“一带一路”进行的中外文化交流和交融,音乐也是最好的体现和化身。玄奘以多元、包容的心态去追求信仰和真理,他的西行途径之地都是音乐文化非常发达的地方,而历史中这些西域诸国的乐器乐曲,许多已化身为中华民族音乐的一部分。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演出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