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平方米的发热哨点诊室,社区全科医生高雷一坐就是近4个小时,接诊30余位患者,这是上午一个班的时间。这间诊室由原本的核酸采样亭改建而成,在温度零下的上海,即便有门板,彩钢岩棉夹芯板材质仍让空间四处漫着寒意。
“哪里不舒服?目前出现什么症状?”46岁的高雷从医22年,也当了10多年家庭医生,好脾气、耐心。仔细询问,根据患者情况判定病情程度,对症治疗。“轻症、无症状患者,一般开具药物,并做好居家健康指导;一旦发热患者出现呼吸局促、血氧饱和度降至93%以下等情况,就要尽快安排转至上级医疗机构就诊。”
高雷所在的徐汇区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建华路180号,徐汇和闵行两个区交界,所辖区域人口较密。这个特殊性在特殊时刻带来挑战——不限于华泾镇居民,2个区的居民都跑来就近看诊。两周前,为盘活空间资源,这个核酸采样亭刚经历了改建,拓展出两间10余平方米的发热哨点诊室。眼下总共三间发热哨点诊室,两间启用。备用的一间,未来根据人流量动态调整开放。
挂号、缴费、看诊、取药,都在闭环中完成。偶尔外头有熙攘,高雷探出半个头:“都别着急,外头排着多少我们看多少,保证看完处理好。”所以尽管上午发热哨点诊室一般在11点15分结束,他常常会有“拖堂”。
他的大白里不穿羽绒服,只是一件“厚点儿的运动衫”,“羽绒服闷在里面出汗,一出汗更冷”。
只有看完了最后一个病人,他才会搓搓橡胶手套里冻僵的手,“因为每看完一位病人要消毒,液体挥发手指像刀割一样”。
高雷手头还有一本“重点人群”名册。来看诊的患者,倘若是65岁以上华泾镇居民,高雷能在档案中调出老人具体情况,悉心叮嘱上几句。这是华泾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手建立的老人“一人一档”——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和一网统管的大数据支撑,对65岁以上老人全面排摸,将老人分为红、黄、绿三色进行分类管理和服务。红色是重点人群,有1700多人:基础疾病多,没有条件接种疫苗;黄色是次重点,有4300多人:病情相对稳定,但尚未完成整个疫苗接种;绿色是一般人群,共有7000多人:没有什么基础疾病,且三针都打齐了。
“老人焦虑情绪往往更严重,除了对症下药,也要做好科普和安抚工作。‘我们会帮你看好的’,传递是明确信号,老人身后还有很多人与他们在一起,打消他们对病毒的焦虑和担心。”
作为家庭医生,高雷签约的老人中有37人是高龄独居或纯老,他放心不下,手机24小时开机,时不时沟通电话、指导用药、安抚情绪。
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24小时健康服务咨询电话,但凡华建、华阳片区的,总线都会将患者电话转交给高雷。所以哪怕半夜,他总不敢睡太熟,半眯着打瞌睡,手机一震就习惯性贴耳朵上接听,解决居民问题,“医疗问题,都是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发热病人数量这两天在趋于平稳,目前,发热哨点的日均门诊量在70-80人次左右,患者平均等候时间不长。”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郑东鹏介绍,眼下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储备经过分包装尚处于平衡阶段,药剂科也建立预警机制,每日上报药品消耗和库存量,及时进行增补。针对医务人员紧缺,也已经统筹整个中心的医务人员力量,AB班保证医务人员即时替换,随时跟上。指脉氧仪、便携式肺功能仪等设备都已经就位,做实分级诊疗。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