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金色炉台·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
1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新增获评企业13家,增长率超433%,翻了两番。最近,位于“北转型”关键期的宝山区传来好消息,该区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已增至263家。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是评价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活跃度的重要指标。虽然块头不大,但这些企业往往深耕细分赛道、掌握“技术命门”,更是攻坚产业链核心环节、关键领域的“种子选手”。近年来,宝山区持续优化评价考核机制、腾挪空间资源、创新金融服务,期待从“专精特新”企业中挖掘培育出更多“科创明星”。
瞄准硬科技,挖掘“隐形冠军”
“专精特新”,“专”字在前,意味着企业要凸显“专业化”。“或许在普通人中的知名度不高,但只要身处这个细分领域,就肯定有所耳闻。”宝山区经委副主任王琳这样解释。
精耕光纤涂料的飞凯材料就是一家有些“低调”的企业。该企业年产值近5亿元,已占据整体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稳占行业龙头之位。数字之外,其还成功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据企业负责人王寅生透露,飞凯还在向“无人区”攻坚,包括与高校共研耐高温、耐折等特殊材料。“大家未来‘上天入海’或许都能用上我们的产品。”
图为蕰藻浜畔的“1号湾”
无独有偶,此次宝山区新增的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主导产品在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均达10%以上,真正实现了一个“专”字。
当然,千里马还需要伯乐相识。“无论企业吨位大小,关键就看技术够不够硬。”王琳说,引进企业时,硬科技始终是重要参考指标。他们会重点考察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技术水平,并非简单地以利润产出作为考核标准,意在挖掘更多“隐形冠军”。
制造业特色园区成“摇篮”
在不少人看来,翻两番的超高增速背后,更是多年精心培育的“集中爆发”。在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时,宝山区始终坚持组团式发展,通过制造业集聚区、特色园区,吸引一批上下游企业。由此,让更多企业在完备产业链中找到自身优势,在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中寻到发展突破口。
事实上,这些“专精特新”企业的区位足以佐证这一点。数据显示,在宝山区,超三分之一的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落址于宝新园、上海机器人产业园。
从宝山杨行一个小仓库起步的快仓正是受益者。8年前的夏天,80后工科男杨威从宝山区密集的物流需求中,看到了仓储机器人这片蓝海。就这样,几人从鼓捣原型机起步,一点点攻克产业链空白点,如今成功实现控制器、雷达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去年,还靠着国产仓储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性价比,实现海外业务量翻番。
“离需求更近,也离制造更近”,快仓市场部总监孙迪认为,正是一个个集聚效应凸显的特色园区,让企业降低沟通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内,快仓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仍在抓紧施工,预计今年底明年初正式投用。建成后,从研发总部到制造工厂,快仓的完整产业链都将留在这里。
加速孵化,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
人们习惯用“小巨人”称呼“专精特新”企业。“北转型”中的宝山区考虑得更长远——如何加速孵化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带动培育更多上下游企业?
以逐渐发展壮大的“专精特新”企业为牵引,宝山区还计划开展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领军企业,有些类似产业链的“链长”,一旦拿地建楼后,可以将40%的空间以优惠价格让渡给上下游企业,做大做优全产业链。
图为吴淞灯塔
空间之外,资金也是绕不开的坎儿。“扶持资金要给,但如何给得到位、给得精准,”王琳认为,要从“专精特新”企业耗资最多的研发投入环节入手。
数据显示,宝山区“专精特新”企业去年全年研发投入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约10.1%,几乎是普通企业研发投入的两倍。据此,宝山区“助企纾困46条”中明确,对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给予最高10%的研发费用补贴,每家企业最高100万元。目前,首批申请企业已通过审核,预计拨款金额将达2000余万元。
为了让处于不同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都能匹配到适合的融资渠道,宝山区还联合金融机构力推“专精特新”专项贷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一方面,以信用背书替代实物抵押;另一方面,拉长借款周期,让企业安然度过起步之初的“成果等待期”。
此外,遍布全区的300多名企业服务专员还将“一对一”指导,既回应解决个性问题,也梳理整合共性问题,持续优化政策“组合拳”。
作者:王嘉旖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何易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