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中国文学一瞥
■李志秋(华东师大中文系研究生) 陆红平(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一直以来,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是风俗民情的直接反应,晚清以来的小说创作又与谴责社会、开启民智紧密相连,五四运动更是以小说开道,揭开现代中国的新篇章,建国伊始的当代文学又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如影随形。而今,站在2014这个时间节点上回顾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学,从80年代对“文革”留下的“伤痕”的揭露和“反思”,到九十年代对市民琐碎生活的“新写实”以及都市女性的“身体写作”,再到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网络文学”“青春写作”这些紧跟时代步伐的文学现象的兴起,无不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想了解当代中国风云际会的生活图景,不妨先走进这三十年来气象万千的中国文学。
新时期文学:最后的“共名”时代
20世纪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概念来涵盖时代的主题,如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等,这样深刻而重大的主题深刻涵盖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走向,同时也制约了知识分子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这样的文化状态为“共名”。新时期伊始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正是对“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这样涵盖时代精神的主题的回应。然而,随着八十年代中后期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中国文学开始了自身艺术的探索,当时代主题的张力无法承受文学自身的突破时,这个“共名”时代便逐渐走向了终结。
1985年,韩少功以《文学的“根”》,拉开了“寻根文学”的序幕。他的《爸爸爸》、《女女女》与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莫言的“红高粱系列”一起构成了“寻根文学”的经典序列。1987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一同亮相文坛,成为新的文学潮流。格非的《迷舟》、《褐色鸟群》、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些致力于文体实验,追求“虚构性”、“叙述性”的“先锋小说”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方方的《风景》、《落日》,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还原了“市民阶层”琐碎的生活风貌,小人物的艰难的处境和无助的精神世界再次成为文学的焦点。
除小说之外,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也颇引人注目,以艾青为代表的“归来者”的诗歌,和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以及海子、韩东,于坚为代表的“新生代”的诗歌创作,深刻地反应出时代变革中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动。
1990年代文学:“无名”时代的迷茫与躁动
王朔的出现,《废都》的风行,引起了90年代初期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人文精神讨论”。1993年《上海文学》刊登了王晓明《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引发了这场持续近两年的讨论,批判了以王朔为代表的媚俗文学,以及贾平凹《废都》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90年代,再没有一个主题可以涵盖住这个民族的精神向度。市场经济的介入,影视文化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物欲的膨胀……这些因素一同构成了这个“无名”时代文学的多元景观。
女性主义写作无疑是九十年代文坛的另一重要现象。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铁凝的《玫瑰门》代表了历史叙述中的女性经验;陈染的《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代表了自我内在化的女性话语;卫慧的《像卫慧那么疯狂》、《上海宝贝》,绵绵的《香港情人》则代表了世纪末最前卫的女性写作。由于刻画的大尺度,卫慧、绵绵的作品也被称作“身体写作”。与贾平凹等传统文人在世纪末的迷茫不同,她们是欲望都市的躁动者,大胆地享用着充足的物质和泛滥的性欲。
此外,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文化散文和以张中行的《负暄三话》为代表的学者散文的热销,也是90年代重要文学的现象。
新世纪文学:多元共生的新格局
考察21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网络新媒体的普及,小说受众的青春化,都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是他们催生了“底层文学”,“80后”作家,网络文学等新世纪文学的主要构成因素。
“底层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主要描写的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流入城市,渴望成功但总遭遇失败的打工者,如刘庆邦的《麦子》、迟子建《世上所有的野望》等。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我代表的“80后”作家,预示了一个“后文学时代”的到来。他们的文学经验与青春和成长有关,因此乐于被同代人所接受。同时,他们塑造的80后,90后读者群拥有传统读者群无法比拟的购买力和消费力,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电影的高票房即是最好的印证。同样受青年读者群欢迎的还有网络文学。宁财神,李寻欢,痞子蔡,安妮宝贝,慕容雪村,南派三叔,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鬼吹灯》,《诛仙》,《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儿》等网络文学作品,开拓了传统文学以外的新天地。
底层文学、青春写作、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同构成了新世纪文学的多元共生的新格局。
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学既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见证,也是当代作家对置身其中的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想象。这些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为我们打开了触摸历史,感受当下的那扇神奇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