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乡村,青山绿水蓝天,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样子是许多人对中国乡村的认识。但是城镇化的进程,使得绝大部分未被列入文化保护名录的乡村建筑,正在被破坏,乡土文化如何保护,如何传承,成为全国两会期间的话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雷春美提出,要注重留存乡村文化特质。委员们还建议,要注重农村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弯曲古朴的乡间小道、丰富发达的河道水系、依山依田建筑等;要注重挖掘乡村特色的内涵,利用有故事有底蕴的乡村文化来提升品质品味,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同时还要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让乡土文化“活起来”。
而民进中央则提交《关于发挥好乡村学校社会治理功能的提案》。他们认为,传统上,乡村学校不仅仅是教育机构,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村民教化功能和乡村治理功能,是传播知识、交流文化、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平台。
发挥好乡村学校的社会治理功能是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但是,当前乡村学校的社会治理功能被极大地削弱,乡村教育“空心化”严重、脱离乡村文化乡村资源、存在认识偏差等影响乡村长远发展的问题。费孝通曾经撰文说:“现代的教育,从乡土社会论,是悬空了的,不切实际的。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受教育,结果连人都收不回。”
为此,建议推进乡村学校教育文化服务综合体建设,在场地建设、人员使用与教师队伍建设、后勤服务保障配给等方面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乡村学校积极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利用乡土资源,塑造乡村教育特色。
作者:姜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