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流浪地球"火爆之后,商业航天受到了国人关注。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提交了《关于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建议》。
雷军在建议中指出,商业航天正在成为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巨大力量,不仅国外涌现出了SpaceX这样的民营公司,国内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也成立了近百家商业航天公司。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发布了航天领域的国内法律或法规。因此,雷军提的第一条就是:加快推动航天立法,确保民营企业长期稳定、合理有效利用空间资源的权利。
目前,在商业航天领域,美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3月2日下午3时49分,Space X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首次试飞载人版“龙”飞船(Dragon 2)。
载人版“龙”飞船内有7个座位、3个窗户,能够一次搭载7名宇航员。据悉,此次发射主要目的是测试载人“龙”飞船的各项性能。为此,Space X特意在飞船里安装了一个身着太空服的假人模型。模型的头部、颈部和脊柱周围都装置有传感器,详细收集人体在乘坐太空飞船时可能会承受的各种力量数据。飞船还将承担向国际空间站运输货物给养的任务。此外,这次任务也将测试“龙”飞船的自动对接系统,以及从大气层返航时的隔热保护,以便为日后的商业任务铺平道路。
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定义,商业航天活动是指按照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与国内传统航天相比,商业航天更加强调市场竞争、盈利以及商业化的市场行为。此外,商业航天产业涵盖范围广、包括运载火箭研制与制造、卫星研制与制造、卫星运营及应用、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等多个领域。
不过幸运的是,在商业航天的赛道上,中国企业与Space X等海外对手的差距正在缩小。在国际航天创业浪潮的推动,以及国内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商业航天领域已经诞生出一批初具规模的创业公司。
从卫星的设计研制,到火箭的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与商业化应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核心环节,国内都有相关企业的主营业务在萌芽和生长。这意味着国内已经构建起了商业航天的全产业链,形成了一套自循环的生态系统。
对此,雷军还建议:探索有利于商业航天发展的机制,出台落地政策及实施细则;推进航天制造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构建适应商业化的量产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完善落实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机制,开放商业航天公司的行业准入,拓展商业服务与应用领域。
作者:张晓鸣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朱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