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残疾人脱贫、重度残疾人托养……如何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引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500多万,其中持证残疾人近3000万。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残疾人康复事业还有很大的瓶颈。”作为长期在一线从事临床工作的神经内科医生,全国人大代表卢林一直关注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
“按照国际标准,每10万人应该有30个康复医师,而在我国,每10万人中康复医师还不到一人,缺口非常大。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设置了康复专业,这些专业每年毕业的康复医师在2万人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康复事业的发展需求。”对于中国目前康复人才短缺的问题,卢林表示非常迫切、亟待解决。他建议加快推进中国康复大学建设,助力推进新时代中国康复事业发展新局面。
截止目前,我国有1230万农村残疾人尚未脱贫,有260万城镇残疾人生活困难。全国人大代表孙建博在基层残联工作了多年,非常了解残疾人的疾苦。“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如何让广大残疾人实现同步奔小康,不仅关系到全国8500万残疾人兄弟姐妹的福祉,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奔小康的进程。”孙建博说。他累计提交有关残疾人和民生的建议、议案40多项。今年,孙建博将继续围绕着残疾人同步奔康这个目标提建议和议案,把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带上两会。
“当代保尔”张海迪的故事,多年来在中国一直家喻户晓。从1998年至今,张海迪已担任5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深知政协委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她背后有几千万残疾人的期盼。21年来,她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人驾驶汽车、建立贫困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的护理补贴、重度残疾人托养、大数据建设等持续调研、建言。
“有一次我在湖南湘雅医院调研,看见上百个孩子在等待接受康复治疗。后来每当想到那些脑瘫孩子渴望的眼神,想到他们亲人急切的心情,总是内心不安。近几年来,虽然各地都建设了康复中心或机构,但是康复人才普遍很缺乏,康复条件也不够先进。”张海迪说,康复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涉及多学科的复杂工程。
“我认为,国家应该建设一所康复大学。”张海迪多次在政协会议上提出“建设康复大学,加快康复人才培养”的建议。2016年,“建设康复大学”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目前,中国残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康复大学的建设。
来源:央广网、人民政协报、齐鲁网等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