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玲(党的二十大代表、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
再度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一次,我觉得自己更多了几分自信和坚定。
这份自信和坚定,来自我所在行业的快速发展,来自身边百姓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来自对于未来的期盼和热望。
十年来,上海地铁运营里程突破800公里,网络规模领跑全球。我所在的运维团队,也从最早承担两条地铁线路的维保,增至现在的6条线路、约400公里,占据全市地铁运营里程近半。越来越密的地铁网络回应了超大城市中,市民对于便利出行、智慧出行的渴求。
事实上,川流不息的地铁建设运营路网,也从一个维度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之变。就拿地铁站出入口的设计来说,过去只是简单的客流进出功能,但如今规划之初就充分考量与周边建筑物的互融性、贯通性。以徐家汇地铁站为例,每个出入口都联通着周边商业或综合体。即便突逢大雨,乘客也不必担心淋雨。这种细节处的考量,就是城市规划、建设充分“以人为视角”,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
超千万人次的单日地铁客流,也让地铁路网有了承载城市文化“第二空间”的更多可能。近几年竣工投用的地铁车站大多结合所在环境,采用独特的设计方案。比如,地铁10号线同济大学站,就利用天窗和附属空间形成了“艺术客厅”,令人印象深刻。
从注重基本交通功能,到日益注入公共艺术内涵,地铁路网还进一步加载了更多的都市生活功能。
可以说,一条地铁线,见证着高质量发展,丰盈起高品质生活,更重要的,也倒逼着我们以“绣花精神”更高效、精准地提供维护保障服务,实现高效能治理。
如今,整个地铁路网也越来越智慧了。随着线路变多、变长,检修时间依旧限定于夜间两三个小时。因此,我们着手构建起全生命周期数字管理模式,创新城市智慧运维服务体系,让城市交通大动脉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
从人工徒步、研发代步工具,到使用数据系统,如今我们在巡检中用上了各种高科技设备,其中部分智慧元件能帮助我们进行轨道全断面扫描,开展风险预判,提前感知潜在隐患,并准备好技术方案应对。
为筑牢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屏障,我们还构筑起全时域地下工程服务体系,配备了专业应急队伍。这套由无数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地铁运行“上海方案”,如今已走出上海、走向全国。在郑州、武汉、南京等城市,我们的工程师都在隧道结构维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让我尤为动容的是,我们这支从一项项维保工程中成长起来的蓝领技工队伍,对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也特别有归属感。我想,一座城与一个人的深刻联结,莫过于这种由心底生发的成就感、认同感。
此次来京参加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我将更好地展示党代表风采,展现好我们城市轨道交通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也说出我们更美好的期待。
作者:何小玲
整理:王嘉旖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