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基层公务员的期待:新技术助力更多政务服务“通办”“好办”,让办事流程更优化、数据共享更透明,打通更多服务堵点、难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天候“不打烊”、全方位“无死角”的高质量全生命周期服务
“不管在什么岗位,总书记的嘱托我一直记在心上,始终践行在工作中。”辛立平现任虹口区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站在这个更大的服务窗口,面对更多的市民群众,她说工作的内核没有变——熟悉政策、熟练业务,更加耐心细致地主动跨前一步,替老百姓想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时光回溯至2018年11月6日上午,时任嘉兴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主任的辛立平,正站在办理窗口前整理着服务册页。一个温厚的声音响起,她一抬头,习近平总书记正笑意盈盈地走进来。辛立平微笑着递上手中的册页,详细介绍这里为周边步行15分钟范围内的居民群众提供政务服务、政策咨询等情况。听完介绍,总书记叮嘱道,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
近四年来,辛立平始终牢记嘱托,落细落实在服务群众的日常。
市民驿站增能,家门口服务“一键直达”
“总书记非常关心民生福祉,听得认真,问得仔细。”辛立平记得,当她介绍敬老卡时,总书记问,敬老卡是什么,怎么办理?当她提到一部分事项已实现“一网通办”,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办好时,总书记对此很是肯定。这也让她意识到,要站在办事者的角度,想方设法、就近就便地解决问题。
“今天,我特别想再向总书记汇报,他当年考察的市民驿站持续提升服务能级,已真正成为居民‘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的服务枢纽。”辛立平说,近四年来,市民驿站通过群众接待点等居民议事渠道,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推出服务功能和事项,像报销医药费、换发医保卡等现在“最多跑一次”就能完成。受理咨询事项已由当年188项调整至现在的200项,当场办结事项由七大类38项增至十大类80项。
市民驿站实体的变化,背后是不断强化的“一网通办”功能,以及持续优化的基层治理效能。让辛立平自豪的是,截至今年9月,她参与建设的“随申办”虹口区旗舰店,在线应用已达600多个,覆盖全区8个街道。新近推出的“掌上驿站”,设置了便民服务、党群互动、社区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专区,让订餐、助浴等为老养老事项,以及小修小补、少儿活动等服务功能真正“一键直达”。
“数据多跑路”跑出群众获得感
2020年9月,辛立平从社区政务服务一线转岗到“一网通办”平台,亲身经历了这一政务服务品牌从搭建功能,到“高效办成一件事”“好办”“快办”“一业一证”等各项改革的高速进阶。
对辛立平来说,这一年也是跨越年:一方面,岗位调动让她的服务覆盖面,从“个人端”拓展到了更广泛的“企业端”;政务服务项目也从“有没有”,升级为聚焦“好不好”。
越来越多政务服务事项经由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实现了“高效办成一件事”。就拿个人事务来说,由市级部门牵头推出的“出生一件事”,让辛立平看到了“数据跑路”为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卫健、公安、医保、社保等部门打通相关数据,合成办理模块,新生儿家庭只要“点点屏幕”就能完成相关事项的申报办理,大大精简了办事材料、环节、时间和跑动次数。
“基层政务服务就是以用户视角,提供人性化的温情服务。”辛立平所在的虹口区行政服务中心,不久前又上线了带视频通话功能的人工客服,使得服务办事更方便、更个性化。
作为一名有着17年党龄的基层党员,辛立平对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充满期待,表示将坚守初心、牢记嘱托,主动倾听市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使用感受,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同时,也期待新技术助力更多政务服务“通办”“好办”,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让办事流程更优化、数据共享更透明,打通更多服务堵点、难点,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天候“不打烊”、全方位“无死角”的高质量全生命周期服务。
来源:单颖文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