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岁九十的独居老人漪安不喜欢被打扰,但唯独对90后涂珊珊破例。
今年5月,漪安的手写信在社交平台流传,这段生发在特殊情景下的忘年相遇由此进入公众视野,感动并温暖了无数人——在浦东新区洋泾街道博山小区的一栋高楼里,10楼的漪安奶奶和25楼的涂小姐彼此陪伴、彼此关照,更在彼此的世界里汲取能量。
当生活如常,缘分并未因此消散。涂珊珊常捧着鲜花、提着水果去陪漪安聊聊天,老人每次的回应都欣喜而热烈:“快帮我讲讲新鲜事。”一聊,起码一个小时。
如今,“忘年交”扩容了:重阳节很快来临,楼栋里另外几个与涂珊珊交好的年轻人,商量着给漪安备些糕点。平日,他们常在上班路上同锻炼归来的老人打个照面,几句简单的问候,欢喜刻进漪安的眼底:“珊珊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
聚焦身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关乎城市适老化改造的力度。全市层面,当老年友好型社会愈发成熟,敬老氛围愈发浓厚。对老人的精神关照,是突破物理层面的深层指向。
这段经历不会是个例——涂珊珊相信,城市的万千楼栋总有“涂小姐和漪安奶奶”的复刻,在不经意中相遇,又在暖意中滋长。
两个人的对话
涂珊珊和漪安很投缘:老人曾是中学美术教师,而年轻人业余喜欢画画。两人对艺术的感染力有着相似的理解,她们彼此欣赏率真的性格以及对事物的洞察……
若细细体察,这段奇妙的缘分暗合着必然的逻辑:彼时涂珊珊是志愿者,主动安抚漪安的情绪之余,特意做了些适合老人咀嚼、口感柔软的食物送去。本是寻常的邻里互助,她没想到,漪安如此长情:邀请她进门话家常,还赠送画册,分享人生阅历和感悟……
不经意的善举,收获了一个有趣的灵魂——漪安在一封手写信中写道:“亲爱的涂小姐,无私的帮助让我这个年迈的老太不胜感激!”
老人对不胜感激的表达质朴动人。涂珊珊去看她,往往人还站在门口就被老人一把拉住,急急引到客厅话近况;老人对她人生大事的选择循循善诱,待她如亲生女儿般信任和亲切……
渐渐地,涂珊珊对漪安的独居生活也有了更具象的认知。最近一次拜访,老人将她拉到卧室悄悄交待了一些私人信息:“万一有什么状况,女儿来不及赶过来,能不能麻烦你?”那一刻,涂珊珊的心颤了一下,她想到漪安曾经的手写信——“独居是要付出代价的,耳聋,牙少,眼一只坏”。
“她的精神世界一定很孤独。但我太忙,很多时候没能考虑到她,可能也无法抵达她的内心世界。”涂珊珊说。
一群人的日常
眼下,漪安的年轻朋友圈扩容了。
住在3楼的李明静,最初跟着涂珊珊拜访漪安。老人一句“珊珊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让她对漪安好感倍增,“一提到独居老人,感觉不太好相处,她打破了我的偏见”。
体面、对生活热忱,几次接触下来,李明静更觉漪安亲切,“每次去拜访,她从来不看我们手里的东西,很多时候还让我们拿回去”。涂珊珊邀请两人去家里做客,漪安“盛装”出席:米白色小背心搭配灰色长裤,两边银发拢得一丝不苟,还盘了个发髻。那一瞬的清爽利落,让李明静觉得老太太“很有腔调”。
漪安喜欢花。李明静给她送花,迎上来的老人雀跃如同少女,拿着花换各种角度自拍,“跟她相处,不止于年轻人对年长者的礼数,她身上有一种感染力,这也是我愿意常去看看她的原因”。
住在25楼的赵照也是通过涂珊珊认识了漪安。他常在上班路上碰见老人,彼此问候一下近况,“这样的交集简短,但跟我们的交流多少能让她感觉到一些活力”。
“如果没有涂小姐善意的开端,也就没有了后来的故事。若对身边的独居老人多一分关注,说不定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漪安奶奶’,这会是一段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赵照言辞恳切。
洋泾街道社区服务办公室栾秋红说:“年轻人工作生活节奏快,要求他们时刻关照身边独居老人并不现实。但对‘涂小姐们’,我们非常鼓励并大力宣传。搭建平台、接驳资源,为的就是树立起一个范本,为形成更好的爱老、助老、敬老社会氛围提供现实依据。”
作者:苏展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