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金融集聚带周边全天候党群服务体系“串珠成链”,做实服务功能,推动整合资源、助推发展、参与治理。(采访对象供图)
董家渡,上海人心中的老码头。过去几年,这片土地经历着快速蝶变:成片旧里、布料轻纺等商贸市场在城市更新中逐步消逝,高端组团式商务楼BFC外滩金融中心、鑫景金融中心等相继入驻该区域及附近。
“不仅是经济、产业结构的改变”,黄浦区小东门75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沙继春见证了老城厢人口稠密到新城区形态的逐渐形成。人口结构、城区样态的变化,也倒逼着基层治理功课的升级:从如何管好社区转变为如何推动社区商区相融,构筑“治理共同体”。
面对巨大挑战,小东门街道围绕高效能治理,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不断破题。用好党建“一条线”,织密治理“一张网”——一方面,以小区、楼宇为基本单元建立86个微网格,在微网格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以“小网格”畅通微治理;同时,强化全域融合联动发展,以“零距离”构建共同体,推进社区网格党建、金融行业党建、滨江楼宇党建融合联动,由此加快形成为基层赋权、减负、增能的强大合力,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留住热心人
最近的一次协商会现场,电商集聚配送站占道卸货难题顺利解决。
这一次,是站点经理刘大军主动要求参会,作为企业代表说明难处,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能否租用社区相对空闲的临时停车场进行卸货?经过街道、居委会等多方沟通,方案可行。
沙继春长舒一口气:“我也没想到,疫情防控成了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窗口期。”他记得,刚来那会儿,整个小东门街道居住人口约10万人,“结构相对简单,就是老城厢里的居民”。
随着外滩沿线贯通、旧改工作推进,如今,小东门地区商务楼宇占1/3,高档商品房占1/3,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和老公房仅剩1/3。
四年前,沙继春走马上任金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金坛居民区是小东门街道的一个缩影:J字形社区、百余年历史的火警钟楼、700岁银杏古树,还有旧里与刚落成商品房的“混搭”,动迁基地与商务楼宇、沿街餐饮并肩。如此大的跨度,怎么管?
最让沙继春头疼的,是巡道街和乔家路交叉路口的电商集聚配送站。2米宽的巡道街,连通小区和学校、菜场,是居民必经之路。然而一旦包裹量增加,站点场地不够,只能占用门前道路卸载、堆放,行人侧身走。
今年上半年战“疫”期间,小东门街道从党员骑手和先锋骑士中遴选“移动网格员”,站点小哥就地转岗成为社区志愿者,协助居委会干部卸车、分送物资。有了情感纽带,他们主动参与“三会”机制、加入商居共治联盟等平台,“家里人”做主“家里事”,主动帮助解决问题。
党建引领下,此前的社区党员突击队、能人达人等队伍也延续下来,“战时”转“平时”。眼下居民区对志愿岗位进行重整,社区“团长”、青年志愿者逐渐加入居民理事会,提出创设楼道文化等“金点子”。新鲜血液的加入,让社区治理“毛细血管”一下畅通了。“那些在志愿服务中体现了自身价值的青年,现在很愿意出谋划策、反馈社区。”原中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蒋秀华这样说。
调动更多人
“常住人口3万人,南外滩区域的白领人数就超过3.3万,比居住人口还多。”
不仅是居民与小商铺,近年来,随着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进程加快,南外滩商务区入驻的金融企业也日益增多。
这让小东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胡佳也开始思考:新形势下,如何让基层力量有加强、结构有优化、能力有提升、发展有空间、奉献有关爱?“调动更多群众积极性,全域融合联动发展。10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不仅面向居民,要让企业也参与到街区规划。”
今年夏天的一系列走访调研,让她了解到:地铁公交衔接方面尚存在公交接驳班次少、线路少,接驳时间不对称,点对点接驳难,配套细节不完善等实际问题。而共享单车的投放和管理也面临供不应求。
就在8月底,以南外滩区域滨江党建为引领,街道全力推动下,“南外滩金融直通车”项目首发:整合区域资源,以中山南路、外马路等为主要区域,采取路线定制的方式,设计南外滩对接地铁站的环线巴士线路和站点,实现金融外滩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建共建单位早晚高峰“点对点”接驳。
眼下,外滩金融集聚带周边的全天候党群服务体系也“串珠成链”,形成9个功能叠加、各具特色的滨江党群服务站,做实服务功能,推动整合资源、助推发展、参与治理。
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恕介绍说,未来,小东门也将探索数字赋能,尝试推出一批管用爱用受用的微应用、轻应用,在指尖精准对接政企供需,为精准化服务、精细化治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决策辅助。
作者:王宛艺
图片:小东门街道供图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