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坚持以高效能治理支撑高品质生活、促进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打造人民城市典范作出“闵行探索”。(闵行区供图)
这周末,闵行区梅陇镇“小哥来吧”服务站未曾停歇,坚持为快递骑手提供涵盖医、食、驻、行等13项服务,解决他们用餐、充电、休憩等各种“难”……这样的服务站已在闵行区布点380个,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深化了基层服务与治理。
作为本市面积最大的开放式居民区,康城社区干部让渡办公场所打造“莘智汇”公共空间,更好倾听民声、集中民智、汇聚民意,推动特大型社区自治共治走向深入。
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以高效能治理支撑高品质生活、促进高质量发展。闵行区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各街镇和居村深入“绣花”——聚焦“靠什么”,坚持三级联动构建“动力主轴”,推动区级职能部门为基层赋能,强化条块联动;聚焦“抓什么”,突出问题导向筑牢“稳固底盘”,建设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的家门口服务体系;聚焦“怎么抓”,坚持人人参与打造“治理共同体”,坚持头雁领路、多元参与、社会协同,最终做活系统、做强街镇、做优社区,不断铸强基层社会治理力。
“四包责任制”固化,构建“动力主轴”
历经今年上半年大上海保卫战的考验,书记包居村、班子包网格、楼组长包楼栋、党员包邻里“四包责任制”在闵行区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增进了社区基层的动员力、组织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托三级联动体系,各级党组织书记树牢“抓党建强治理”意识。发挥党建领导小组作用,逐级建立调度通报、项目管理和跟踪问效制度,在街镇一级坚持明责、赋权、扩能,下沉执法力量和423项执法事项,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同时,完善社区组织架构,将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居民楼组等最小单元。
制度保障让基层治理力发力更精准——群众操心什么就解决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就推进什么。
譬如,深化“红色物业”,坚持体系化创建、信息化赋能,推出“红黑榜”,探索老旧小区连片化管理,共解“物业治理一件事”。近四年来,闵行区物业管理类案件下降30%,120个小区完成物业费上调。
600个地面车位、1200辆私家车,曾经的颛桥镇龙泽苑小区,一边厢是居民每天都要“抢车位”,另一边厢是拥有403个车位的地下车库却因年久失修存在隐患而闲置了十多年。在“红色物业”机制助力下,颛桥镇引入闵房物业公司,在龙泽苑小区试点物业托底服务。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驾马车”高效运转,对地下车库进行系统改造,释放的车位切实改善了乱停车现象,邻里关系也更和谐。
“红色物业”实践中,毗邻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新虹街道,在闵行区率先研发物业监督评价系统和2.0版“物业服务直通车”。近万个智能烟感设备实现高层楼栋全覆盖,智能消防栓、违停地磁感应、防高空抛物抓拍、楼道堆物感知,“智慧安居”平台描绘出一幅数字社区新图景。以爱博四村为例,近两年,自动感知发现的各类物业管理问题达5000多件,大量物业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和矛盾第一时间得到发现和化解,有效提高了物业管理效能。
“数字化是手段,落脚点还在于提升治理能力。”在新虹街道党工委书记郁小明看来,不仅是发现和处理事件“好用”,由大数据生成的综合评价和健康画像,能促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倒逼物业管理模式改革。街道也将继续通过“红色合伙人”计划、红色物业、楼组党建等载体,撬动社会各方资源,盘活各方治理力量,着力构建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相匹配的高品质社区。
眼下,闵行区首创的“红色物业”模式正在全市各基层社区推广。
治理对象变为治理力量,人人想参与能参与会参与
这周末,仍在社区坚守的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颇有些感慨:“经历此次战‘疫’,我意识到,要更好组织、动员身边的力量,让社区治理变得越来越温暖,也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把康城当作自己的家。”
基层干部的思索,印证着闵行区强化基层治理力的探索。
一方面,常态化推进机关“双结对双服务”,制度化落实党员“到社区报到,在社区服务”,每年建立区域化党建“三张清单”,团结凝聚区域力量。同时,发挥人民主体作用,让人人想参与、能参与、会参与。推广“周周会”“客家人议事平台”等党建引领民主协商机制,引导各类群体共商共议。
以380个“小哥来吧”党群服务站为例,闵行区实现了以服务撬动新就业群体管理,把“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上海雷盾城市运营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向奎对参与共建“小哥来吧”服务站十分积极:“我们物业公司有近千名员工,大多是保洁保安人员,他们在工作中也需要休息一下、接口热水、上个厕所,因此我们在所辖各小区物业服务处都开辟了员工就餐区和休息区。现在正好可以拿出来共享,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服务。”骑手们也用实际行动给予回馈,不仅在抗疫期间发挥积极作用,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为社区治理提供“目力所及”的发现与建议。
目下,在闵行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已实现全覆盖,三级党群阵地扩容至800家,融合各部门服务359项,让群众体验到“小事不出居村,服务就在身边”。同时也将继续以破解难题为牵引,聚焦“群众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紧扣“城中村”治理、老房“加梯”等民生难题,做细群众工作,做实民心工程,在实践中不断校验基层治理力、战斗力。
作者:祝越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