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角山宫殿区(摄:盛淑彦)
春天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山色空濛,时断时续下着绵绵细雨,我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访问。公园里,空气是湿漉漉甜丝丝的。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彩的樱花、海棠花都盛开了,地面上,碧绿茁壮的马兰头密密簇簇挤在一起,遮住了黄色的泥土。
200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确认了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
国际古迹遗址委员会(ICOMOS)的专家在实地考察良渚后认定,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5处世界遗产。2019年7月7日,建在良渚古城遗址上的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
古城遗址的中心,是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这是古城最重要的人工堆筑高地之一。稍外面,是由6千余米长的城墙围绕而建的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侧是以扁担山、和尚地、里山、卞家山等台地围起的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古城西北部,是规模庞大的水利系统遗址,东北部,是分等级的瑶山墓地与观天象的瑶山祭坛。同时,古城外围还有着总面积约100平方千米广阔的郊区。
作为世界遗产的良渚古城遗址,包括了规模宏大的城区、外围水利工程、分等级的墓地(含祭坛)、象征着信仰与制度的以玉器为主的出土文物这四大人工要素。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是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实证;良渚古城遗址的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公认。
很神秘的是,几乎与良渚遗址同一个时期,距今5500年前后,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同时出现在世界上,从世界地图上看,全部分布在北纬30度这条直线上。
良渚遗址被发现,首功属于施昕更。1936年11月3日下午,在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在自己的家乡杭县良渚镇棋盘坟一个狭长的干涸池底,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泽的陶片,他敏感地想到,这里可能有一个古代的遗址存在。1936年至1937年,施昕更先后进行了三次小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陶器、石器等物。根据这三次发掘,他写了关于良渚文化的第一部考古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1938年8月正式出版。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将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化,命名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的顶峰,上承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与松泽文化(距今6000——530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华文明“一体多元,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延绵不断”的实物证明。
▲反山王陵12号墓(摄:盛淑彦)
我登上了莫角山宫殿区,这里是古城遗址的制高点。这块高地是人工堆出来的,底层是淤泥,上面是黄土,正处在古城遗址的中央区,良渚先民,也许是国人所推崇的“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理念的先驱者。站在这里瞭望,北面是大遮山,南面是大雄山,西面是窑山,东面是低地。在山与城之间,是大片的平原湿地,山环水抱,景色宜人。
在莫角山宫殿区南面的池中寺台地,有大量的灰黑色的炭化稻谷遗存,估算有四十万斤,可能是良渚古国的官家粮仓。那时的先民已然会种水稻了。
看着水稻,想起我在参观良渚博物院的时候,被一组炊煮陶器、盛食陶器、酒水陶器吸引,站在那里观赏了好久。炊煮陶器有粗壮的三足,站得很稳,不会倾倒。盛食陶器略小些,酒水陶器更小些,形状各异。可见,先民们过着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饭稻羹鱼”的日子,以稻米为主食,也养家畜,兼有渔猎。据考古发掘,古城遗址中,家猪的骨骼最多,还出土了鹿、水牛、老虎等野生动物骨骼。可见先民的食谱很丰富啊。
在反山遗址,我看到了良渚古国的墓葬群。居中间位置的大墓,随葬的玉器很多,有玉琮、玉璧、玉钺,位列两边的墓葬,随葬品稍少些。我想起,我在良渚博物院看到的一个女性墓葬,里面一件随葬品也没有,这个女性无疑是平民。从良渚的墓葬等级森严来看,良渚已形成金字塔式等级分明的社会了。
玉琮内圆外方,呈乳白浅黄色,每件玉琮在对称的转角处刻有四个简化的良渚神徽。神徽的上部是头戴羽冠的人的形象,中部是凶猛的兽的两只大圆眼,下部是猛禽的利爪,是一幅很美的神人兽面像,线条有力,大圆弧里有小圆弧,整幅画平衡,对称。画这幅像的先民,是杰出的艺术家。玉琮上刻有如此质朴大气的神徽,必定是珍贵罕有、用于祭祀的礼器,或许也是贵族佩戴的饰品;神徽应属先民共同尊奉的神明。正是我去良渚访问的日子里,我在三星堆考古新闻中看到,三星堆也有玉琮出土。而良渚文化早于三星堆,这玉琮会不会是从良渚传到三星堆的呢?
访问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后,我去了老虎岭水利工程遗址。先民用茅草裹黄泥的办法,筑起了约十米高的坚固水坝,草裹泥黏性足咬合性好,拦蓄起河水、雨水、洪水。良渚先民先后筑起11条水坝,围成3个水库,解决了防洪、运输、灌溉、生活用水诸多问题。
良渚古国存世约一千年,距今4300年后,良渚古国从世间消失了,只留下良渚文化遗存。据专家们说,消失的原因,可能是洪水。良渚文化的出现,是因为气候从暖湿变为相对干凉、太湖水域退缩的缘故,良渚文化出现一千年后,洪水频发,先民只能撤退。
作者:朱大建
编辑:邵大卫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