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生命健康领域科技创新、标准化发展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两者在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方面仍有较大局限。”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李林告诉记者,最大的局限在于支撑真实世界研究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李林说,真实世界数据涉及个人信息、人口健康信息、生物医学大数据及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等不同属性的数据,真实世界研究涉及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生物安全法等相关的法律合规要求,真实世界证据相关的标准体系联动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疾控实践等多方的相关主体,其复杂性、系统性、艰巨性和长期性都要求有完善的标准体系来促成多方的协同创新,才能使创新资源得到最合理分配、最充分利用。“然而,相关标准体系的缺失,使得我国尚未发挥出14亿人口大国的真实世界研究优势。”
此外,我国还面临生命健康专利标准化的路径不明晰、生命健康科技评价中的标准产出比重不足等问题。近年来,“破四唯”已成为各方共识,但在生命健康领域的“立新标”中,标准化成果作为衡量科技创新的重要产出,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李林认为,这种短板导致未能最佳发挥科技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创新方向。为此,他建议,针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入手,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提升生命健康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能级。
一是布局真实世界研究的标准体系创制。围绕真实世界研究的应用场景,由卫健、科技、工信等部门联合创制或完善人类样本相关的标准,构建相互兼容、互联互通的标准体系,以此为基础支撑引导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促进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潜能、释放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二是以“标准必需专利”制度完善为切入点,探索生命健康领域的“专利标准化”发展路径。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政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活动中,对标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国际专利布局,完善标准专利声明制度、评估体系、许可原则等,在此基础上完善技术转化中标准与专利结合的路径,提高技术转化水平和效率,进而推动生命健康领域全方位、深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治理协同。
三是重视标准化成果产出在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实施和结题的过程中,以及科研机构、科技人才评价的过程中,一方面将高水平标准与高质量论文、高价值专利并列作为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的形式之一,另一方面注重高质量论文、高价值专利、高水平标准的融合评价,以此提高成果评价的规范化水平,解决分类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及评价指标单一化等问题。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