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2022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记者梳理发现,区域协同、加快地区间科技创新一体化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一大重点,围绕做大“经济蛋糕”,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强链补链,打造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共同体
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让中国城市从单一向大城市集中走向区域协同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周桐宇带来提案《关于加强区域协同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建议》,建议发挥科创园区运营主体的优势,加强区域协同,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区域协同发展归根结底是以创新精神完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在周桐宇看来,改革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路径是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区域协同“强链补链”;抓手则是以北上广深为主的科创产业园区运营主体;目的是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鼓励具有科技人才优势的城市积极设立“科技(人才)飞地”打造创新平台链。鼓励土地资源、人力成本优势的区域打造产业承接链。两者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科创产业园区运营主体在市场资源调配中的活力,实现“强链补链”。
“首先要积极发挥‘科创园区’运营主体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灵活优势,促进‘末端’活力。”周桐宇认为,“科创园区”运营主体是市场一线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政策活力的“温度计”,最能感受到科创企业的发展变化和真实需求,要积极支持科创产业园区运营主体结合自身特色,引导周边省市的优质购买主体(政府平台或企业)在园区内设立“科技(人才)飞地”,并适当放宽入园税收门槛,鼓励协调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她还建议,鼓励不同区域的科创园互相结对子,打造完整产业链。
“近年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保税源’而‘扎篱笆’,这为区域内各级科创园区的‘科创人才飞地’落地,创新链合作和产业链优化等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此,周桐宇呼吁加快推进建立区域内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探索建立区域内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
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加速跑”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其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当前,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的新发展阶段,加快地区间科技创新一体化既有条件、也非常必要。民进中央今年将提交《关于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的提案》,提案指出,目前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还面临着区域协同效应弱、同质化竞争严重、共建共担共享共进机制尚未建立等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长三角生态示范区。
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在于“协同”,必须打破行政阻隔,拓宽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协同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优势互补。
提案建议,围绕体制建设,在组织构架上实现一体化。近期先推动建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在鼓励创新的政策上实现区域协同,推动形成长三角区域内科技创新跨区域集成式发展的格局。其次,还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决互信机制、风险共担和利益互惠机制等,在合作共享上实现一体化,
提案还特别指出,长三角应在联合攻关上实现一体化。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发挥区域内国家创新中心和科研中心的作用,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大力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长三角专家库建设,同步整合长三角技术市场。同时集中力量、联合支持一些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整合三省一市重点开发区,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
作者:周渊
编辑:张懿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