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失智老人成为流浪人群中的特殊群体。
对于这类特殊的流浪人员,全国政协委员曹阿民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发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救助事业发展。
曹阿民委员表示,在履职调研中,上海民政救助机构坚持不懈花费数年、十数年帮助失智社会流浪人员跨越省市寻亲的事迹,令他深受感动。
“全国民政机构依法依规积极主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及其他各类困难群众,其中失智流浪人员的救助和寻亲工作难度最大。”他说,民政部开通的全国救助寻亲网,是全国性的帮助失散人员双向寻亲的重要平台,但对于失智类特殊流浪人员的救助寻亲作用不太理想。
曹阿民通过调研发现,失智类流浪人员除了智障未成年人、成年人,还有失智老人。这类特殊流浪人员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几经多地流浪最终被政府民政部门救助,大多人已经缺乏语言沟通能力,不能自主提供个人身份识别信息;
二是由于失智流浪人员早期个人身份证件照图像分别率低,以及经过长期流浪生活后面部特征的巨大变化,采用一般政法大数据比对的方法帮助失智流浪人员寻亲比较困难;
三是救助的失智流浪人员大多来自农村和城郊地区,救助寻亲信息难以有效到达覆盖,虽然现在已有省市地方民政救助寻亲协作网络,跨省流浪后的救助寻亲依旧艰难。
据国家统计公报,到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9%,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72%,“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超1000万。
“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和工作变迁,他们在异地生活的年迈父母由于健康等原因越来越多地投靠城镇工作生活的子女。每一个身在异乡、不幸走失的失智老人,都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完整与幸福。”
曹阿民认为,在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中国建设中,需要统筹兼顾、均衡协调地完善我国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发展能力差距,实现社会救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此,曹阿民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社会救助立法进度,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时提升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标准,加强对失智流浪人员的救助寻亲全周期工作的支持与经费保障,加大寻亲成功后安置的法律援助和经济救助。
此外,他还建议相关部门加快推动财税、金融、消费大数据等的应用开发,并融合现有多级“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平台功能,实现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救助对象的科学分析研判与主动及时救助,推动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社会救助事业发展。
同时,他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全国性居民身份识别政法大数据的管理和多种身份识别数字新技术的创新与联用推广,完善我国城乡居民身份信息登记与更新制度,加强公安、民政部门依法依规数据共享与工作联动,提升流浪人员的救助寻亲效率。
作者: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