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配图 张全 叶辰亮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同时,要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基础研究发展的进程和深度直接决定了科技变革的速度和程度,要在‘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冲破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和瓶颈。”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始终关注基础研究的发展。今年全国两会,他专门准备了一份聚焦基础研究的提案。
张全表示,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从0到1”的原创导向,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作出系统部署。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基础研究持续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不足、结构尚需优化。
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比重约为6%,与发达国家的15%至30%的比重相比,差距明显。在基础研究资金来源结构中,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所占的比重较低。此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专项经费尚不能用于配套科研,地方财政不能通过预算拨款方式支持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的建设和运行,项目经费“包干制”、长周期稳定支持等改革试点探索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张全建议:
建立健全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中央财政的引导作用,通过与地方共同设立区域创新联合基金等方式,调动地方积极性,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科技计划、加大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的税收优惠力度、支持基础研究相关捐赠享受税收减免等,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
持续优化基础研究的资源配置方式。允许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根据实际需求用于与设施建设相关的科研活动。允许地方财政通过综合预算等方式,为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提供建设运行经费支持。选择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基础研究特区”,每年给予稳定经费支持,鼓励其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逐步扩大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使用的“包干制”试点范围,细化经费使用负面清单;试点实施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长周期择优稳定资助机制,引导科学家长期潜心开展基础研究。
进一步拓展双循环格局下的基础研究国内外合作。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加大大型科研仪器设施的跨区域共享力度,带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增长极。进一步优化科研人员出国审批、外籍人才引进服务,依托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开展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提高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进一步营造静心笃志、心无旁骛的基础研究环境。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基础研究评价制度,重点评价新发现、新原理、新方法、新规律的原创性和科学价值,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对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但未实现预期目标的项目单位和科研人员,予以减责或免责。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等平台作用,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科学家精神。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