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乡村。在上海,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牵涉着超大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布局、动力布局,支撑着城市的基础生态,承托着整个城市粮食果蔬等基本食品的供应链。因此,农业农村现代化,亦是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较为迫切的重要一环。而聚焦农民增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农村集体经济强,乡村振兴就有了底气和自我造血功能——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提及乡村振兴,无不指向这一共识。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也给出清晰指向: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市人大代表、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倪晓清说,去年底村集体经济资金池划出一笔大投资:“组团”邻近三个村共同出资5132万元,在嘉定新城购置整层办公物业——总产权面积逾2000平方米,含稳定租约,其中联一村占地三成多。
他算了笔“长远”账:刨去管理费成本后的收益率高于银行定存利率两个点,“我们向村民承诺,这两个点将用来增加他们的福利,譬如用于报销就医自费部分”。
“钱袋子”的可持续增长仍需农民持之以恒的“劳动性”创收。发展高质量农业实现收入跃升离不开人才。
“吴房村不缺好产业,但缺人才。”市人大代表、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党总支书记秦瑛说得直白。
对此她建议:一方面根据人才类别开展针对性培育,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干部、科技人才、乡土人才等现有各类人才培育,实施定向培养计划。另一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人才回流。制定乡村振兴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设立返乡创业工作站,努力营造返乡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政策制度的稳定性、长效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建立人才发展平台,畅通发展路径,确保人才在乡村扎根。
作者:苏展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