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寒冷的夜,有冰雪与美术陈列相守;盛夏微醺的夜,有音乐与美味佳肴作伴……上海是全国率先提出“夜间经济”的城市,《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不到一年,申城“夜间消费”击穿传统思维,围绕“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夜间经济是一座城市的底色,更是城市经济开放度、活跃度的重要标志。围绕“上海购物”的新增长极,“夜间经济”也成了上海两会上被热议的话题,代表、委员纷纷支招,让消费者“快乐地晚睡”。
“后半夜经济”,需要公交配套尽快跟上
发展夜间经济,牵涉到的是一座城市的体系建设——公交配套是否到位、文化消费能否共振,都会影响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
市政协委员杨阿国专门研究国际上一些重要消费城市的夜间配套情况,制成了一张图表。表格显示:周日到周四时间段,香港地铁运营结束时间为凌晨1时,巴黎则为凌晨1时15分,而上海人民广场/徐家汇/新天地三个重点商圈地铁站的末班车运营时间则在22时50分至23时30分之间。周末时段,巴黎地铁运营延长至凌晨2时15分,伦敦提供周末地铁夜线,而上海三个地铁站的末班车时间为凌晨零时05分至零时39分。
“在推动上海夜间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公交配套支持必不可少。”杨阿国测算说,许多市民并非居住在中心城区,如果按照平时的末班车时间测算,他们一般在22时左右就必须结束活动,对于夜间消费带来一定的不便,而上海地铁部分线路虽已实行周末延长机制,但与其他消费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他建议,相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部分线路和区段进行试点,可考虑在周末及节假日延时运营到凌晨1时至2时左右,同时优化完善其他夜间配套公交,以鼓励、培养市民夜间出行和夜间消费习惯。
无独有偶,市人大代表朱柯丁也提及了“后半夜经济”。在他看来,上海后半夜的酒吧消费、夜宵消费是一块巨大的市场,但受制于交通问题,尚未充分发展起来:“你难以想象,凌晨2点以后,巨鹿路上的158坊,私家车难以通行。”他建议,夜间经济要蓬勃发展,管理一定要跟上,尤其是后半夜的管理还需要多花点功夫,让这个市场自发形成的“增长极”更健康发展。
谈跨界经济,让文化消费成为夜间消费重要篇章
岁末年初,上海大剧院搞了一场民乐跨年音乐会,场内人满为患,热度还火到了网络上。“网络在线观看达到109万人次——我们分析了一下,这109万人次中,绝大部分观众都来自消费比较发达,但夜生活相对比较单一的城市。”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鸣既兴奋又期待,她发现,上海的夜间经济还有更大潜力可挖,“这些观众想要看上海流行什么、上海人以怎样的方式迎接新年。上海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夜间经济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
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上海已纳入了很多文化消费内容,例如,博物馆之夜、艺术进商圈、夏夜音乐会、不打烊的图书馆……这些“文化大餐”让夜色中的上海更加立体而饱满。张鸣认为,文化消费应该在上海夜间消费中占据更重要位置,“如今,消费者‘看大戏,到上海’;未来,要实现‘到上海必须要看戏’——这是时尚和潮流。让年轻人体验到别处没有的东西——上海要捕捉这样的消费契机”。
张鸣举例说,现在上海最火的演出是国外的实验剧和先锋剧——得益于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这些新型演出模式非常成功,已经成为一种产业潮流,“很多好的舞台艺术不可能到达中小城市或边远城市,但无论是通过来上海观看演出,还是通过网络连接观赏,上海都要能让消费者体验到舞台艺术的魅力。”她认为,上海有很多演出是与世界同步的,如果能够让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用技术把舞台艺术转化好,对上海发展夜间经济也有借鉴意义。
作者:徐晶卉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