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在体外诊断系统、高端影像设备、植入介入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打造“智能+”产业上存在优势。今年两会上,农工党上海市委递交了一份提案,为“智能+”的医疗器械产业布局献计献策。
相关背景显示,医疗器械行业是集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也是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打造“智能+”的医疗器械产业,可以推动上海医疗器械高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从而有效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加速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带给上海医疗器械行业机会,但也存在不少挑战。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上海医疗器械因起步晚,核心技术目前相对落后,设备稳定性和重影方面存在短板,品牌知名度有区域局限,以至于进入本市三甲医院难度较大。而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原材料往往需要从国外采购,国内研究迟迟未能取得突破。近年来张江、嘉定、闵行、徐汇、奉贤、金山、松江等区域都有涉足医疗器械,但并未能形成区域产业特色,且“智能+”的医疗器械未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在此基础上,农工党上海市委提出建议,可以围绕临港自贸区新片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定位,结合投资招商部门扩容,加速新片区基于“智能+”的医疗器械产业布局。
同时,农工党上海市委建议市区相关部门会同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基于“智能+”的医疗器械领域拥有“硬核”技术的企业进行梳理,设立科创板企业储备库,做好上市辅导等工作。而已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可以与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单位深化合作,通过市级平台或研究型医院推动国产医疗器械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力争培育 2-3家有相当竞争力的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和抗衡。”
针对技术难题,农工党上海市委认为可以发挥工业强基等财政专项的引导作用,分批组织上海乃至全国的科研力量攻坚克难,并且对部分有成果产出的科研院所进行大力扶持。
此外,农工党上海市委还认为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具体而言,建议上海组织研究并在国内率先推动医疗 AI 产品和服务纳入财政收费体系,探索并试点部分收费项目,或者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支持医学影像和辅助诊疗系统等在疾病早筛方面的推广应用;学习借鉴国外监管的思路和先进经验,结合中国产业的实际情况,尽快形成和健全监管审批制度、定价方面的配套措施,探索做好事前监管程序简化,事后监管措施到位;兼顾目前临床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基于风险把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鼓励创新与保障安全性、有效性的“智能+”产品评价体系建设。
作者:占悦
图片:文汇摄美部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