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曾是这条马路上响当当的里弄之一,这儿居住过“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爱国人士杜重远、电影演员祝希娟等各界名流,也因建筑风格独特而成为“历史保护建筑”。现今,这条里弄内75幢历史建筑中居住着405户家庭,最多的一幢挤着21户,是整个长宁区居住密度最高的历史建筑——仅凭这个密度,就足以表达生活于此的种种尴尬和“迁就”。
前两年,岐山村实施外立面修缮、架空弱电线缆入地等工程,里弄面貌重回90年前初建成的模样。但调研走访中,群众反映还是“差一口气”:老房内部公共空间少,生活功能更待提升。
于是,“社区营造”来了。聚焦老洋房内部空间改造试点,去年以来,江苏路街道引进社区营造专业团队,琢磨起老宅内部微更新、里弄公共空间的改造开放。从先期调研、方案拟定,到落实施工,全程发动居民参与,在充分讨论中消融分歧,达成共识。
公共灶台怎么合理排布,如何让楼顶晒台充分赋能,怎样打理一楼小花园?居民们的协商过程从一开始的“吐槽大会”渐渐转为“共商对策”。经过各方近半年的反复沟通协商,试点楼栋内部经过点滴“营造”与改善,成了坊间争相参观借鉴的样板。一个由多方力量共同组成的“弄堂守护会”也酝酿成立,为老洋房内部更新争取更多支持。
作者:顾一琼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