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50个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9年上海深入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综合整治,完成56个交通拥堵节点改造。
2020年,上海将进一步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继续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实施50个交通拥堵节点、11条道路积水点改造。
“超大型城市的交通就好比人体循环系统,一处受阻,影响全身。”上海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朱亮警官告诉记者,只要有一起车祸或抛锚事故,一条道路甚至几条道路就会排起长队。超大城市的“排堵保畅”工作,需要“绣花”般的精细和精准。
2019年,上海公安交警部门针对全市50个群众反映突出的交通拥堵路口,开展实地勘察调研,通过路口重新设计、优化信号控制方案,减少交通冲突点,实时跟踪市政工程沿线流量变化,动态调整交通组织方案,因地制宜应用潮汐车道、可变车道、单行道、直行待行区等手段,实现路网资源最大化利用。
“交警部门坚持信号灯一秒一秒调整、路口一个一个改进,通过小改小革提升道路通行效能。”朱亮说,以全市104处存在“下行不畅”隐患的高架下匝道为例,每个交警支队都要到属地的下匝道实地调研,排查下行不畅的原因,一一制定解决方案。
“延安高架西藏南路下匝道车流量大、时常拥堵。我们调研后发现,下匝道前后有两个路口,前一个路口信号灯是红灯时,后一个路口间隔2-3秒才由绿转红,这就留出了一段道路资源比较丰富的时间。”市公安局交警总队高架支队和属地交警反复研究后,微调信号灯时间,这段短暂的时间可迅速放行数十辆车。如此一来,下匝道的拥堵情况得以缓解。
“本以为道路施工,出行会很堵,没想到还算通畅。”家住武宁路的曾先生因为家门口道路改建,担心封路影响出行。没想到施工队在交警协调下新建了临时交通变道,设置可变车道,占路施工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大影响,“上海的精细化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通过设置可变车道、直行待行区、左转待行区、路口改造渠化等途径,上海不断精细化调整道路交通组织。比如,完成了场中路—康宁路、陕西路—延安路等路口可变车道的设置,并启用沪闵高架(漕溪立交至蒲汇塘路)段“拉链式潮汐车道”,在动态分配路权、提升道路通行效率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通行安全。此外,还完成对溪口路(延安东路—金陵东路)、同汇路(江山路—健祥路)等11条道路的单行道改造,有效提升了区域通行效能。
朱亮告诉记者,2018年进博会期间在国家会展中心、外滩区域试点成功的“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去年开始在全市1400余个路口推广,有效实现了覆盖路口路权、路况、交通参与者的动态感知调控,由点及面合理均衡区域交通流量。其间该系统实时下发配时方案3000余次,推送各类交通事件1500余起,发现设备故障1400余起。同时,全市在130余个重点路口铺开建设“行人过街提示系统”,实现了黄浦区重点路口全域覆盖,大幅提升路口行人过街安全系数,形成了良好的预警提示效果和社会舆论反响。
目前,上海道路交通安全系数和通行效率明显提升,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伤人数同比下降10.5%、14.5%、11.5%,城区道路常态“泛绿”,G40沪陕高速崇启通道等区域逢节必堵状况基本消除。
作者:何易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