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研究与人工智能(AI)将擦出怎样的火花?在2019全球人工智能大会健康峰会上,随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廖福龙到访,谜底揭开。谈AI契机、聊青蒿素研究进展,廖福龙并不讳言跨界的可能。
青蒿素作用机理的“谜团”尚未完全揭开
青蒿素研究的最新进展如何?作为屠呦呦团队核心成员,这应该是廖福龙每到一处的必答题,他索性开门见山,“自问自答”起来。
“距最近一次青蒿素成果发布也就两个月,科研尤其循序渐进的规律,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有特别重要的突破。当然,科研领域也可能有个别幸运儿,突然巧遇新发现,我们还没有这么幸运过。”廖福龙说。由此,他还饶有兴致地与记者说起:大家或许奇怪,青蒿素在上世纪70年代就被发现了,用于疟疾治疗,在临床应用好几十年,已经那么有效了,为什么还要不断去研究它的作用机理?意义何在呢?
“一个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它发生治疗疾病作用的关键,挖掘青蒿素背后的故事,搞清楚青蒿素发挥作用的机制,有助于其在临床应用时发挥更精妙的作用。”廖福龙称,青蒿素“背后的故事”还没被完全揭示,几十年来,青蒿素到底如何抗疟,存在有不同说法。
廖福龙称,这其中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前15年,学界主要持“单靶点学说”,即认为青蒿素作用于疟原虫的某一个特定蛋白,不过具体哪个蛋白,说法不一。到2015年,就在屠呦呦获得诺奖的两个月后,青年华人学者王继刚发文称,青蒿素杀灭疟原虫是多靶点作用的结果,青蒿素可与疟原虫的100多种蛋白结合。“多靶点学说”引发国际学界广泛关注与认可。
廖福龙透露,两年前,王继刚博士已加入屠呦呦团队,继续致力于揭开青蒿素机理的“谜团”。
AI+中医药:恰是医药行业跨领域合作契机
在探索科学真相的故事里,AI的出现,能否扮演一个令人期待的角色?
廖福龙称,AI技术的出现恰好是医药行业跨领域合作的契机,青蒿素研究中心也会关注这个新契机,努力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添砖加瓦。
“人工智能的结合不仅能将现有的传统医药研发乃至医疗健康大环境下的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也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研发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有助于解决医疗健康日渐显现的难题,有利于为医疗健康产业和传统医药行业注入新活力。”廖福龙谈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应用,中医药与AI可以有众多结合点。
他举例谈到,中医药的看病模式以整体把握为特点,注重对机体状态的分析,借力AI,通过“望、闻、问、切”这四诊信息的现代科学收集,可能获得对个体状态的精准把握,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这可能成为AI+中医药一个应用点。
上工治未病,他亦十分好看,中医预防医学理念与AI的结合,“通过AI数据分析预测、预防疾病,这是值得探讨的AI+传统医学新方向”。
廖福龙还透露,当年屠呦呦团队需要肉眼来观察显微镜下的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要手动调节图像的清晰程度;而现在,他们实验室里的部分显微镜已实现了AI自动化,在计算机软件支持下,能自动对焦、定时自动拍照,计算机还能根据图片提取某些有用信息,这些初步的AI对于基础研究已经很有帮助。
“当然,这些还只是人工智能的初级阶段。”廖福龙说,助力传统医药发展,AI是令人期待的“伙伴”。
作者:首席记者 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