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是继毛泽东之后,我们党又一位伟大的战略家。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他第三次复出,进入一生事业的巅峰,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时候,回顾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领略他战略思考、战略判断、战略设计、战略决策的战略家风采,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起点:从解决思想路线入手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带来的深重灾难,使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们民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左”的错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拨乱反正。
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际。他一出来工作,就表现出伟大战略家的远见卓识。面对百废待兴、百端待举的复杂情况,他在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环节,从解决思想路线入手。
重新确立和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开创新时期的战略起点。
邓小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长期革命实践的千锤百炼,使他深深懂得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正确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路线。整个中国革命的历程充分证明,有了实事求是,我们党才创造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有了实事求是,我们党才找到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这三大法宝;有了实事求是,我们党才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和转变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有了实事求是,我们党才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组织路线;有了实事求是,我们党才在一个工人阶级数量很少、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建立起一支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有了实事求是,我们党才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有了实事求是,我们党才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错误和挫折,正确地总结了经验教训,团结了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毛泽东的理论贡献,最重要的是他提出和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和人民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武装起来,中国革命就打开了胜利的通途。
我们党执政以后,发生的各种失误和偏差,特别是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但从根本上说,都同偏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关。
1976年粉碎“四人帮”,全党全国欢欣鼓舞。但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即“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之后不久,发生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了破除这“两个凡是”,支持和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20多次谈话、讲话,反复阐述实事求是的根本道理。
邓小平一针见血地点明:“两个凡是”不行,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不能用毛主席的只言片语损害毛泽东思想体系,讲毛泽东思想,不在引用很多毛主席的话,而在发挥他的根本思想。
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要从问题堆里找长远的、根本解决问题的东西。为什么要抓理论研究?就是为了这个。讲空话不行,要有具体措施,统一认识。实事求是是毛主席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懂得这一条就有希望。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态度、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哲学的概括,是马列主义理论、马列主义方法的概括。这是毛主席经常讲的道理,也是他讲得最多的道理,列宁也讲得很多。我们讲要继承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培育的优良传统,第一个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
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造成毛主席倡导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我们领导干部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当“收发室”,简单地照抄照转。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从实际出发,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是毛主席经常讲的。毛主席总是提倡要开动脑筋,开动机器。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实事求是,开动脑筋,要来一个革命。
1978年12月13日下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实质上是紧接着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在这篇重要讲话中,邓小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结合起来,集中阐述了解放思想问题。他说: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也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为什么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成为实事求是的政治前提。没有解放思想这个政治前提,或者说这个政治前提不充分、不彻底,就根本谈不上实事求是。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就不可能打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创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正确判断国际局势和世界主题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就不能制定新的国际战略。
实践证明,邓小平抓住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就抓住了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关键,就抓住了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根本,因此,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全党由被动转入主动。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发展成为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整个拨乱反正的先导,也成为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导。
战略决策:开创新时期、新事业和新道路
邓小平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形成过程中,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制定和形成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重大和关键的作用。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干的是全新的事业,我们正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改革开放成为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题,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伟大革命,成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
邓小平是善于审时度势的伟大政治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邓小平冷静观察和深入研究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关于国际国内大局,作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重大战略判断。
关于国内大局,邓小平作出了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他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后来,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发挥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党的十三大、十五大、十七大,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实践和全部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于国际大局,邓小平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的重大战略判断。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后来,我们党进一步把“两大问题”概括为“两大主题”,并据此提出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理论”,江泽民、胡锦涛在党的几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充分阐述。这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只能导致封闭落后。充分认识和切实把握运用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在这两个重大战略判断的前提和基础上,从1978年到1992年,十四个年头里,邓小平作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包括确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一整套方针政策;包括决策恢复高考;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创办经济特区;确立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决策实施“863”计划;包括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动真理标准讨论;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平反冤假错案;实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提出一系列“两手抓”方针;把制度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突出提到全党面前;实行百万大裁军;提出“一国两制”方针,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等等。这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特别值得提起的是,邓小平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牢牢把握了三个重大历史节点,“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引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前进。
第一个重大历史节点,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当时的中国,面临极其复杂的局面。“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百废待兴,百端待举。邓小平及时向全党发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战略号召,胜利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确立了邓小平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有的同志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不低于43年前的遵义会议,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两次会议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就是都实质上确立了毛泽东、邓小平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实现了我们党从遭受严重挫折到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转折。
第二个重大历史节点,是1989年平息北京发生的政治动乱。邓小平领导全党果断平息了动乱。1989年6月9日,他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重要讲话中,科学分析了形势,明确而肯定地向世界宣布,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坚持“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不动摇,坚持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从而在重大历史关头,鲜明地回答了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方向前进的重大问题,稳定了大局,进一步坚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心,树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
第三个重大历史节点,是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等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发表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谈话。这既是一篇集大成的谈话,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的宣言书。这篇重要谈话,又一次从根本上排除了“左”和右的干扰,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战略指导:邓小平的领导风格
邓小平作为战略家,他的领导工作,高瞻远瞩,举重若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旗帜鲜明,勇于担当;绵里藏针,柔中寓刚;波澜不惊,稳如泰山。而贯穿邓小平领导工作的,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坚定的信仰,是邓小平全部实践和理论的基石,也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基石。
邓小平在讲到党的优良传统时,曾经反复讲过,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在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中,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也是这两条最根本的东西。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两个基本点。
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现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为此,他建议“党中央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在这里提出的领导工作“四性”,是他对领导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他对全党的要求,我认为也是对他自己长期领导实践的理论总结。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本质特征。
原则性,这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灵魂。领导工作,原则性是第一位的。没有原则,谈不上领导。邓小平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投身于共产主义运动,历经坎坷,多次经受革命事业的艰难曲折,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意志顽强,坚韧不拔。立场从不动摇,信念从不动摇,原则从不动摇。毛泽东说他:“外面柔和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就是对他原则性的高度赞扬。邓小平这种坚定的原则性,在新时期既表现在破除“两个凡是”束缚、平反冤假错案的勇于担当上,也表现在恢复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大智大勇上;既表现在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取向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上,也表现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平息1989年政治动乱、打破西方制裁的果敢行动上;既表现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上,也表现在坚定不移地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上;既表现在国内治党、治国、治军的伟大实践中,也表现在国际政治斗争的义正词严中。
系统性,这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主要特征。国家治理,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大国治理,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邓小平作为战略家,在领导工作中,始终注重从全局和战略大的视角上观察问题,始终注重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内政、外交、国防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来分析处理问题,是邓小平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从哪个层次,都能感受得到,他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抓得准,具有一种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气势,既善于把握主动、抓住关键,又善于总揽全局、推动全盘。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从未有过这样一个社会,像毛泽东去世后,邓小平成为最高领导以来的中国那样,在没有战争、暴力革命或经济崩溃的条件下,进行如此重大而全面的改革。”“邓小平是处在中国转折时期的伟人,他使中国从一个时代走向一个新时代,走向现代化。”(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研究述评》下册,第952页)邓小平领导工作的系统性,还表现在科学地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他既坚持实践第一,又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进行了巨大的理论创造,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写出了新的著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立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著作同毛泽东著作,理论体系上一脉相承、一以贯之,语言风格都是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但两者的具体表现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毛泽东著作虽然也有短小篇什,但大多是系统的、展开的论述;邓小平著作虽然也有宏篇巨作,但大多是论点、论断的集合。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合符逻辑的继承和发展,又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和开篇之作。它上承毛泽东思想,下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永远值得珍视的巨大的思想宝库。
预见性,这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鲜明特点。领导需要预见。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邓小平是一位求真务实的实干家。他曾坦言自己是“实事求是派”。邓小平的许多思想观点,都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比如“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不务虚名、多做实事”,“不搞争论”等,都是群众语言,但经过邓小平的加工和创造性提倡,便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成为新时期的治国名言。邓小平又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邓小平的领导工作,是求真务实和远见卓识的高度统一。他特别强调领导工作,眼界要十分开阔,襟怀要十分开阔。学习《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年谱》,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开创新时期的历史进程,我们深深为这位伟大战略家厚重的历史感、强烈的时代感和关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所震撼和感动。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在邓小平的领导工作中有极为生动切实的体现。他基于战略洞察力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思想,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全党的视野和境界,例如:他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战略展望、关于农村两个飞跃的战略判断、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思考、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战略构想等,都是经得起实践检验和证明的科学预见,犹如黄钟大吕,金声玉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创造性,这是邓小平领导风格的主线,贯穿他的全部领导实践。邓小平一生独立思考,从不盲从。邓小平1938年就讲过,一切都是辩证的,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毛泽东很欣赏这句话,认为这句话很厉害,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要害,他一连四、五年都提到这句话。思想充满活力是邓小平的性格特征之一,也是他领导工作的特征之一。基辛格曾对邓小平说过:“我知道中国有人比你更年轻,但我不知道,在中国还有人比你更有活力。”(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研究述评》下册,第951页)一位俄罗斯学者在评价邓小平时说:“用现实主义态度对待世界,对待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以,对他来说,知识的源泉就是不断变化的生活。一个政治家的任务就是要认真思考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制定符合这种变化的路线,邓小平的人生哲学,不是斗争哲学,而是实践哲学。”(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研究述评》下册,第950页)。邓小平以70多岁高龄,指导了全新的实践,开创了全新的事业,创立了全新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以至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邓小平讲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得最好的是列宁和毛泽东。列宁搞成了俄国革命,毛泽东搞成了中国革命。我们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毛泽东思想理解得最好的是邓小平,邓小平搞成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这四者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历史过程。实践越是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就越复杂,人民对执政党的期待就越高,从而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的要求就越高。我们纪念邓小平,纪念一切伟大人物,除了缅怀他们的伟大业绩以外,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思想理论、思想方法和精神风范,不断在提高素质、提高境界、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努力把世界观、人生观搞对头,把精神状态搞对头,把思想方法搞对头。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但有了这“三个搞对头”,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就能更好的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责任。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万众一心,努力奋斗!
李洪峰(作者为中国政研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