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重建虹桥机场
1950年7月中旬,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陈毅收到一封落款写着“北新泾镇完颜缄”的人民来信,这是一封匿名函,就即将开始进行的虹桥机场重建工作的征地动迁补偿事宜向陈毅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
一封寄给陈毅的信
上海虹桥机场的筹建于1920年,完工于1921年6月。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查明虹桥机场面积为2513余亩,场内有2条稍有基础的平行碎石跑道,3条滑行道,7条推机道和1座被拆破的场门。中央军委随即组织专家对重建虹桥机场进行设计。1950年4月20日,由中共中央华东局出面宣布决定重建虹桥机场。
1950年5月4日,上海防空司令部根据专家设计方案提出了基本建设计划和预算;5月17日,提出补充计划,追加预算;7月20日,又提出扩大预算。工程设计方面要求合乎标准,符合新式空军需要。征地移民、施工方面,要适应需要及时完成。为确保重建任务顺利完成,上海市于5月6日成立了虹桥机场修建委员会,简称“修建委”。
虹桥机场重建工作是以高效率进行的,5月中旬,第一期工程即在原机场的基础上建造跑道、警戒机坪、停机坪、推机道、滑行道,以及建造房屋、库站、油库,安装电网线、电力线等。与此同时,修建委开始进行其他工作。
1950年7月10日,由修建委出面颁布的《虹桥机场工程关于征用土地、房屋》的公告在虹桥镇、北新泾镇的大街小巷及虹桥机场大门口等处张贴出来了。因为涉及60多户农民的土地、房屋以及上百户农民和市民的坟墓迁移,所以关注的人很多。修建委考虑到可能其中有些涉及迁坟的人家不在附近居住,因而就会看不到公告,于是,又请报纸予以刊登以及电台广播。
三天后,一封寄自北新泾镇、信封上的收信人为“陈毅市长”、落款署名为“完颜”的匿名信由邮局以普通信函形式送至上海市人民政府。
7月15日,陈毅亲阅了这封来信。该信内容为:一是说明自己系一介百姓草民,与该次虹桥机场重建工程征地征房动迁等无涉,非常支持人民政府重建虹桥机场;二是认为目前政府公布的征用土地、房屋以及迁坟、青苗等的补偿标准定得偏低,群众普遍觉得“不尽满意”,建议政府考虑适当提高补偿标准,或用其他方式如“以工代偿”予以补偿,总之,应使老百姓对此感到“大体上满意”。
陈毅随即指令市政府秘书处派人前往实地调查,具体要求:一、实地察看张贴出的《公告》上列明的各类补偿标准是否与来信所反映的数据相符;二、找到写信人,当面听取其意见并表明政府对其反映情况行为的感谢之意;三、以“微服私访”的方式听取北新泾、虹桥两镇群众对这次公布的补偿标准的说法。
当时的市政府,部门少,人手紧,因此,对于落实陈毅市长亲自交办的调查事项,秘书处也只能派出一名干部执行。而且,这位被派遣的干部竟是只有22岁、参加工作不过一年有余的秘书处干事罗永浩。
实地调查要让群众满意
罗永浩是江西南昌人,1946年考取上海复旦大学。1948年秋天,他被发展为当时处于地下状态的共青团。两个月之后,地下党从打入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的内线那里获得消息称罗永浩已经引起潜伏于复旦大学学生中的特务分子的注意,被列入了“重点监视,伺机逮捕”的黑名单。于是,组织上安排罗永浩撤往浙江四明山根据地,一直到上海解放时才返回,被组织安排在市府秘书处工作。
7月16日,罗永浩单枪匹马前往北新泾“微服私访”。他先查看核对了张贴在镇上大街小巷的落款署名“虹桥机场修建委员会”的公告内容,发现与写给陈市长的那封信函上所说的没有出入。然后,就要查摸一下该信函的作者“完颜”其人了,查到后他要登门拜访,执行领导指令中的第二项内容。
罗永浩去了新泾区派出所,想请民警查一下户籍资料中是否有复姓“完颜”的居民。民警说属于北新泾集镇上的那一万余名居民中肯定没有这个姓氏的,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姓氏,如果有的话我们肯定会记得很清楚。罗永浩寻思“完颜”应该是宋代跟岳飞打过仗的金兀术那帮子的姓氏,那应该算是少数民族了,又问民警居民中是否有北方的少数民族,得知有一户是回族人,姓马,全家都是文盲,不可能写这样的信函的。
派出所建议罗永浩去新泾乡政府了解一下是否有“完颜”姓氏的农民。于是,罗永浩就去了位于哈密路上的新泾乡政府。乡是没有派出所的,只有一个同时兼管几个乡的公安特派员,姓林。正好这位林特派员也管着虹桥乡,于是罗永浩一并请教。可是,其结果跟在新泾区派出所所获得的是一样的。
次日,罗永浩赶了个早,先去北新泾镇上坐茶馆,听听那些前去喝茶的群众对虹桥机场修建工程和征地动迁是怎么说的。然后再奔虹桥镇,那里的茶馆已经散市,他去看了张贴着的征地动迁公告,又随机询问了一些群众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当天完成任务,罗永浩向秘书处领导复命:来信反映的数据与“公告”相符;写信人“完颜”无法找到,据户籍资料显示,均无复姓“完颜”的居民;在茶馆、集市听了多名群众的议论,确有一些对政府补偿标准不满的。
当天晚上,秘书处即把罗永浩调查的情况简报完成,次日上午呈递到陈毅那里。陈毅看了这份调查简报后,要求“收集民国10年北洋政府建造虹桥机场时的征地补偿情况,以及上海抗战前的土地、大米的价格资料后送来供我阅读”。
陈毅看了收集来的当初北洋政府建造虹桥机场时的征收土地的补偿标准、发放方式以及抗战前的上海市地价、米价情况(抗战后物价飞涨,无参考价值)资料,结合罗永浩的民情调查情况汇报,对“完颜”来信作了批示,要求机场修建委对北洋政府的补偿标准、发放方式与抗战前上海的土地、大米价格进行比对研究后,重新制订征收土地、房屋、青苗以及迁坟的补偿标准,强调“一切从群众生活出路来考虑照顾与赔偿”,“要让群众满意,政府多出些钱没有关系,补偿标准要讲得出依据,说得清道理”。修建委遵照陈毅的指示,当即夜以继日地开展工作,对之前制订的各类补偿标准重新进行了审议,作了修改。
新标准获好评
三天后,新的补偿标准张榜公布。新标准不仅提高了各类补偿的金额,而且还以“附件”的形式与北洋政府建造虹桥机场时的征收补偿标准以及抗战前上海市的土地、大米价格作了清晰的横向比较:
民国10年北洋政府建造虹桥机场时公布的征收价格是:“超等水田每亩给价银80元,地内坟墓迁费,不论砖灰,每具给银12元,小坟每具给银6元,骨坛每具给银3元;青苗蔬菜,每亩给银2元。”这年上海市的大米价格是10元一石(注:每石约为75千克),征收土地每亩最多给80元也就是8石大米,其他迁坟、青苗补偿以此类推。
抗日战争前,虹桥机场、中山西路一带土地价格每亩银洋200元,以当时的米价合13石米左右;虹桥路西首一般农田价为7石米,有些地方还要低。
这次人民政府修改后的新补偿标准为:土地每亩给价7石米,宅基地三亩以下给价14石米,超过三亩的部分照10石5斗计算。专用铁路的征地给价是土地每亩9.9石米,宅基地每亩给价22.2石米。
房屋的给价:瓦房每间299.81万元(旧人民币,下同),草房每间124.48万元,水井每口7.12万元。
青苗补偿给价:以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以及种植位置处于机场内外予以不同的金额,从最低的玉米每亩15.40万元到最高的薄荷每亩72万元。未种的空地,机场内的每亩补偿8万元,机场外的每亩补偿10万元。
坟墓迁移补偿费标准为:砖葬坟墓:每具棺材14万~15万元;如棺材已坏需用骨箱者10万元。灰葬坟墓:每具棺材12万元;如棺材已坏需用骨箱者8万元。骨灰箱6万元;骨灰罐5万元。
人民政府还推出了两项新举措:一项收购廊砖(砖葬坟墓所用的砖头)。此类坟墓,墓主迁墓时拆除廊砖需要人力,如将廊砖运出实在不合算,常常成为迁坟时的一个使墓主头痛的问题。这次修建委决定由政府统一代为拆除并收购后做“三合土”之用,价格以每立方3万元计算。
另一项举措是机场修建委员会组织被征用土地家庭中的青壮年及一部分妇女,参加机场建设,每人每天平均工资为7700元(约折合4市升到4市升半米),从而使相当一部分群众安然度过了当时上海郊区农村遇到的1950年的夏荒和1951年的春荒。
新的补偿办法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和拥护,征地动迁工作仅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顺利完成了。1951年5月,重建虹桥机场工程竣工,6月通过验收,随即交付空军使用。当时上海的民用机场是龙华机场。十多年后,由于龙华机场紧靠市区,受净空条件等限制,已无法适应大型飞机起降,不久便改为小型飞机的试飞站和训练基地。虹桥机场在1963年11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扩建成为民航国际机场。
摘自《检察风云》 作者:东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