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蔡文姬以才女著称,“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奈何天妒红颜,一生命途多舛。所幸,她的才华为乱世枭雄曹操所赏识,让“文姬归汉”,为我们演绎了流传千古的文化传奇。
父亲是一代大儒
在河南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蔡文姬出生的传说。
蔡文姬的母亲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托钵僧送她一颗兰花籽,她因此怀孕,生下了这个像兰花般美丽的女儿。
给新生儿过百岁那天,按照风俗,要让孩子“抓前程”,厅堂的桌上摆了笔砚书帖、刀弓箭囊、菱花铜镜、白银商幌等许多东西,家人们围拢过来,想看看蔡文姬的缘分。只见她好奇地看着桌上的物品,之后伸出胖乎乎的小手,一把抓住了一支毛笔,这让她的父亲激动不已。
蔡文姬的父亲,就是东汉末年极负盛名的学坛领袖蔡邕,他经史、天文、数学、绘画无所不通,尤其擅长辞赋,堪称一代宗师。
蔡邕对女儿的教育十分全面,让她和男孩一样,背诵古文,研读经史。蔡文姬深深地被奥妙无穷的文化所吸引,丝毫不觉得古文经史枯燥无味,她甚至将班昭作为榜样,希望也能编撰书籍,留名青史。
蔡邕对音乐很有研究,会作曲,还善于制作乐器,著名的“柯亭笛”和“焦尾琴”都出自他的手中。其中,“焦尾”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蔡文姬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耳濡目染间,也培养出了非凡的音乐功力。
据刘昭《幼童传》记载,有一天晚上,蔡邕在家中弹琴,忽然“啪”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正在一边玩耍的蔡文姬说:“父亲,是第二弦断了吧。”蔡邕很惊异,继续弹奏,故意弄断了第四根弦,问她说:“这次是第几弦?”蔡文姬回答说:“第四弦。”蔡邕一下子服了女儿的音乐天赋,要知道,那一年,蔡文姬才6岁。从此,他用心地教女儿学琴,两年后,便把自己所珍爱的“焦尾”传给了她。
蔡邕的书法成就也很高,流传下来的《熹平石经》《曹娥碑》等,皆是蔡邕的代表作。蔡文姬得到了父亲书法的真传,可惜她的书法真迹今天已无缘得见,不过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曾见过蔡文姬所写的《胡笳十八拍》的残片,为此还留下了一段题跋:“蔡琰《胡笳引》自书十八章,极可观,不谓流落,仅余两句,亦似斯人身世邪。”
事实上,蔡文姬在我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她,把蔡邕书法的真谛传授给了钟繇,钟繇又传给了卫夫人,而卫夫人则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16岁那年,蔡文姬远嫁河东(今山西夏县)卫家。卫家是名门大族,她的丈夫卫仲道也是个才子,可惜好景不长,结婚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更糟糕的是,公婆十分迷信,以为是蔡文姬克死丈夫,因而对她百般嫌弃。心高气傲的蔡文姬愤而回家。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董卓把持了朝政,下令征召蔡邕为官。他对蔡邕“甚见敬重”,3天升了3次官。或许正是这种礼遇,让蔡邕对董卓有了知遇之恩,以致在董卓被杀后,他流露出了同情之意,司徒王允大怒,立即将他逮捕下狱。蔡邕表示“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可惜掌权者不同意,蔡邕最终还是死在狱中,享年60岁。
在匈奴的12年
短短几年间,丈夫死了,父亲也惨死狱中,蔡文姬一下子成了乱世中无依无靠的飘萍柳絮。
兴平二年(195年),董卓旧部叛乱,汉献帝请求南匈奴出兵。战火一直蔓延到蔡文姬的家乡,结果她遭遇了人生最为残酷的一场劫难。
那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呢?蔡文姬所作的《悲愤诗》中如此记载:“平上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蔡文姬一个娇美的女子,被一群野蛮的胡人掳去蛮荒之地,一路上不知受尽多少屈辱,求死不能,只得苟延残喘。这些被掠夺而来的人,都成为了匈奴人的奴隶,蔡文姬因为美貌,被献给了南匈奴左贤王。
《后汉书》记述这段历史时,只是说蔡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但并没有姬妾身份,不过是个招之则来、挥之则去的奴隶。
这是怎样的一种煎熬。作为中原文豪蔡邕的女儿,拥有令人羡慕的才华和美貌,却要忍受背井离乡的孤零和沦为奴隶的屈辱,即使万般不愿,又能怎样?大漠荒凉,黄沙滔滔,没有人可以诉说心中的凄苦,蔡文姬只能把内心的凄凉都化于笔端,写了下来:“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可即便生活再屈辱,蔡文姬都没有想过死,她说自己就是带着孤魂枯骨也要回家。正是这个信念,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支撑。
曹操平定北方后,以丞相的身份“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他闻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深感怜惜。当年曹操在洛阳为官时,十分仰慕蔡邕的学识,经常登门求教,与蔡邕结为忘年之交。那时见到的蔡文姬还小,现在知道了她的下落,曹操立刻派周近(一说董祀)为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到胡地去赎蔡文姬回来。
能摆脱屈辱的生活,回到日夜思念的中原故土,蔡文姬十分高兴;但要离开两个天真无邪的儿子,她又觉得肝肠寸断,寸步难行。车声辚辚,大漠渐行渐远,蔡文姬百感交集,她借胡笳的音律,将那种无以复加的痛苦,写成了一首千古绝响——《胡笳十八拍》。
如同疯了般直奔相府
回到故乡陈留圉镇时,蔡文姬目之所及,只有断壁残垣和童年生活的回忆。曹操得知她的生活状况,又派人把她接回邺城,并亲自做主,将她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董祀20多岁,长得一表人才,更难得的是,他通书史,深谙音律,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修养。这对经历过坎坷的蔡文姬来说,简直是打灯笼也找不着的如意郎君。不过她心里也清楚,董祀答应这门亲事,多半是抹不过曹丞相的面子。
果然,新的婚姻并不如想象中和谐美好,董祀对蔡文姬平平淡淡,再加上年龄的差距,特别是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内心已十分疲倦,加之思念远在大漠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全然没有了憧憬爱情、体味幸福的心思。
即便如此,坎坷的命运依然与蔡文姬如影随形。在她婚后的第二年,董祀犯了罪,被处以死刑,就要被执行。眼见这最后的依靠也要轰然倒塌,什么大家闺秀的风范,什么矜持的脸面,蔡文姬全顾不得了,如同疯了般直奔相府。
相府里,曹操正在大宴宾客,请的都是公卿大臣、名流学士。听到门吏禀报,他立刻知道了蔡文姬的来意,于是笑着对客人们说:“想必在座的不少人都和蔡邕相识,她的女儿在外流落多年,这次回来了。今天让她来跟大家见见面,怎么样?”
不一会儿,蔡文姬被带了进来,披头散发,赤着双脚,就像一个风餐露宿的流浪者。她跪在曹操面前,无限哀婉地说:“我被胡人劫掠到草原荒漠之中12年,幸而得丞相顾念昔日与我父亲的情谊,让我回到了中原,又为我做主嫁给了现在的丈夫。现在他犯罪当死,本无可非议,然而那将让我再次孤独地留存世间,恐怕也不是丞相把我从大漠赎回的本意。今天我来替丈夫请罪,看在小女可怜的份上,请您饶他一命。”
她的嗓音悠扬清脆,每句话都说得十分伤心。座上的好些人原来是蔡邕的朋友,听到他女儿悲惨的故事,看到眼前她那种忧伤的神情,都不禁为之动容。
曹操听完她的申诉,问道:“你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但是判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有什么办法呢?”
蔡文姬哀求说:“您马厩里的骏马成千上万,手下的武士多得像树林,难道会吝啬一匹骏马,不能去救一个垂死的性命吗?”
曹操叹了一口气,亲自签署了一道赦免令,派一名骑兵追回了文书,赦免了董祀的死罪。
时值隆冬时节,曹操看到蔡文姬连双鞋子都没穿,心中大为不忍,连忙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
早年曹操在蔡邕家中,曾见到过不少珍贵的书籍。有一天,他问蔡文姬:“听说夫人家原来藏书极多,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回答说:“当年我父亲藏书有4000余卷,可是经过战乱,颠沛流离,都已经散失了。”曹操十分失望,连道可惜。蔡文姬说:“不过我还能背诵400来篇。”曹操转忧为喜,说:“我想派10个书吏到夫人家,让他们把你背出来的文章记下如何?”蔡文姬说:“男女有别,授受不亲,您只需要赐给我纸和笔,无论要真书还是篆草,我都可以写。”果然,蔡文姬将所记忆的数百篇文章全部默写下来,“文无遗误”。曹操见了,非常满意。蔡文姬此后便受曹操之命,一直整理、续写先父书籍和遗著。
董祀被蔡文姬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也十分感念妻子的恩德,对她的感情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夫妻二人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住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秦岭山麓。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秋,曹操征蜀路过这里时,还特地前去探望。
三篇作品奠定文学地位
蔡文姬一生命运坎坷,在历史、音乐、书法、文学上有很大成就。然而遗憾的是,她的诗作仅流传下来3首,即《胡笳十八拍》、五言体与楚辞体《悲愤诗》各一首。不过仅这3首诗,就足以奠定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胡笳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其音悲凉。《胡笳十八拍》以忧伤的曲调、反复的节拍,描述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绝望乡情,感情奔放,语言炽热,感人至深。唐代诗人李颀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郭沫若评价说:“这是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蔡文姬的另两首作品《悲愤诗》,载于《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全诗以作者亲身经历为线索,贯穿被掳入胡、别儿归国、还乡再嫁三个重要情节,概括了10多年痛苦离乱的生活,犹如一幅血泪绘成的历史画卷。这是我国第一首自传体长篇五言叙事诗,因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自《环球人物》2014年第9期 作者:王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