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内斯特·海明威一生都在阐述着“硬汉”这个词,无论是用猎枪、钓竿、打字机、拳击手套还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他所征服的女人们也前赴后继为这个词做着注脚。唯独一个例外——她就是海明威第三任妻子、世界上第一个女战地记者玛莎·盖尔霍恩。
盖尔霍恩写过5部长篇小说、14部短篇小说,获得过“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她的《战争的真相》一书,被许多战地记者奉为经典。
HBO的《海明威与盖尔霍恩》
《海明威与盖尔霍恩》是HBO电视网去年制作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虽说是一部小成本影片,但阵容倒不含糊。导演是菲利普·考夫曼(曾拍摄《布拉格之恋》、《亨利和琼》、《鹅毛笔》),在一个派对上,考夫曼遇到了妮可·基德曼,把《海明威与盖尔霍恩》的计划告诉了她。几天后,基德曼打来电话:“我看过剧本了,我一定要与你合作!”考夫曼回忆:“我都不知道她是怎么拿到剧本的,这本该是对外保密的。”
片中出演海明威的英国演员克里夫·欧文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来了解海明威,他请了研究这位文豪的专家带着自己在巴黎走遍了海明威生前到过的地方。海明威与盖尔霍恩曾经在古巴生活过一段时间,海明威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屋子原封不动地捐给了古巴政府,但古巴人特意为欧文破例,他甚至可以穿上海明威当年的靴子和衣服,翻阅他的藏书。
电影基本上忠实于两人的感情经历。为了真实反映历史背景,画面不停地在黑白和彩色之间切换——西班牙内战、苏芬战争、抗日战争、诺曼底登陆的场景依次被再现,风云人物走马灯似的在眼前闪过……战火中的爱情本来是文艺作品的经典题材,战争深刻影响着人物的爱情和命运。不过海明威夫妇虽然多次深入前线,但随时可以退出,躺在温暖的古巴海滩晒太阳,对他们来说,战争只是一个采访对象。考夫曼也没能把这两大主题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个人情感和历史背景成了两张皮。
宝琳·菲佛的婚姻保卫战
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是哈德莉·理查森,两人相识于1920年,一见钟情。哈德莉比海明威大8岁,家境富有,后来又继承了一笔五万美元的遗产,两人于1921年9月结婚。这段婚姻给困境中的海明威带来了转机,让他可以到巴黎生活,去意大利探险,去西班牙看斗牛,去瑞士滑雪。
当哈德莉怀上海明威的第一个孩子时,体形开始发胖,越来越像一个家庭妇女,此时,一个名叫宝琳·菲佛的女人以一种肆无忌惮的姿态闯入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宝琳比海明威大4岁,父亲是阿肯色州最大的谷商,当时她在法国《时尚》杂志当编辑,时髦、优雅、有文艺范儿,她曾经向哈德莉写信:“我喜欢你的丈夫海明威。只要有可能我就想方设法多去看他几次,同样他也尽可能来看我。”面对嚣张的攻势,哈德莉采取的姿态却是屈辱的妥协,有段时间她竟然默许了海明威建立的一夫两妻制家庭,在日记中她苦涩地写道:“三个早餐盘子,三件晾在绳子上的湿浴衣,三辆自行车。”然而即便如此,哈德莉还是从三人组合中被踢了出去,离婚一个月后,海明威和宝琳结婚。
婚后的第一年,他们住在巴黎,宝琳那个无儿无女且十分富有的叔叔,为他们在卢森堡花园附近一条幽静狭窄的街道上租下了一套优雅的住房,他们的第一辆汽车、渔船和去非洲狩猎都是由这个叔叔埋单。1928年3月,海明威和宝琳回到美国,并在佛罗里达南端的基韦斯特岛定居,这里离古巴近、离美国本土远,具有浓郁的异国风情,海明威说:“这是我所到过的地方中最好的一个。”
在遭遇盖尔霍恩之前,宝琳曾经击败过一个对手:珍妮·梅森。梅森喜欢喝酒、飙车、到古巴钓鱼、到非洲打猎,是名副其实的神枪手。此外,她会作曲、刺绣和雕塑,曾经为海明威雕了一座胸像。她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极为精准——才华横溢,无一精通。从1931年到1936年,宝琳打了5年的婚姻保卫战,使尽浑身解数。她写信告诉海明威,她父亲刚给了她一大笔钱,难道他就不想从中得到一些吗?她还为海明威修建了游泳池,甚至还进行了整容。最终,梅森“女英雄”外表下的抑郁症让海明威结束了这段婚外情,宝琳勉强赢得了战争。
美女作家给文学大师下了鱼饵
玛莎·盖尔霍恩1908年出生于美国圣路易斯的一个德裔犹太家庭,比海明威小9岁。她身材苗条颀长,金发蓝眼,野心勃勃,属于典型的女强人。她在19岁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记者,20世纪30年代是美联社驻巴黎的记者,在那里有一段为期两年的婚姻。在遇见海明威之前,她已经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和一本短篇小说集。
1936年12月,盖尔霍恩和家人一起到基韦斯特度假时,海明威在“醉乔”酒吧遇见了她。相似的文学修养和个性令他们一见如故。海明威的亲友和许多文学史家都认为,是盖尔霍恩主动而巧妙地打入了海明威的家庭,追求被动的海明威。电影也采取了这个观点:美女作家给文学大师下了鱼饵。
1937年到1938年,海明威以“北美报纸联盟”记者的身份,4次去烽烟弥漫的西班牙,身为《科里尔周刊》记者的盖尔霍恩每次都陪伴着他。电影中这段经历浓缩在马德里战役期间,当时海明威认识了电影导演约尤里斯·伊文斯(后来他在中国拍摄《四万万人民》、《愚公移山》等著名纪录片),写了电影剧本《西班牙的土地》,并和伊文斯合作,拍成了纪录片。盖尔霍恩和罗斯福夫人埃莉诺关系不错,在她的推荐下,海明威和伊文斯得以在白宫为罗斯福夫妇放映这部纪录片。
电影中盖尔霍恩曾经在炮火中救下一个儿童,海明威对身边的人发出感叹:“这是我见过最勇敢的女人。”这也说明了盖尔霍恩作为战地记者的采访风格,她对战争本身以及背后的政治、外交兴趣不大,更多关注的是战争中的普通人。
这一次宝琳一败涂地,虽然她也曾赴西班牙把海明威提溜回美国,但丈夫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1939年春,海明威与盖尔霍恩挑中古巴哈瓦那附近的“眺望农场”安家,在这里他完成了《丧钟为谁而鸣》,当这本书在1940年10月正式出版时,海明威的第二次婚姻也敲响了丧钟,宝琳对他说:“如果你要和我离婚,你得把你所有的东西都给我。”海明威回答道:“如果你同意离婚,我的东西都是你的。”
1940年11月21日,海明威与盖尔霍恩在怀俄明州结婚,“蜜月”选在了中国。
不得在盖尔霍恩面前提起海明威
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考验,特别是两个人被比喻为“韧钢”和“打火石”时。海明威被盖尔霍恩的独立、强悍、骄傲所吸引,而这些性格特征也是双刃剑,也许盖尔霍恩总能让海明威感觉到新鲜和刺激,但他引以为豪的“雄风”也遭受到了挫折。第三次婚姻中的海明威,有时看起来真有点委屈。
前两任妻子给海明威生了三个儿子,海明威不喜欢小孩,她们也都做过人流。但现在海明威想要一个女儿了,盖尔霍恩却说“不!”前两任妻子为了照顾海明威,都安安心心地做了全职太太,但盖尔霍恩却经常出外采访,把海明威一个人撇在家里当“家庭主夫”。海明威是不习惯于一个人独自生活的,他抱怨:“难熬的冬天快到了,哪个印第安老头儿愿意让老婆跑开呀?”
就算为数不多相聚的日子,由于生活习惯的差异也造成他们吵闹不休。海明威的房间又脏又乱,他喜欢大声咀嚼三明治,经常在痛饮威士忌后为所欲为……这都让盖尔霍恩忍无可忍,她还质疑海明威的法语发音、对法国酒的鉴赏能力。海明威在家里养了一群公猫,它们在餐桌上乱窜,还动不动就咬人。盖尔霍恩趁海明威外出,直接把这些猫给阉了。考虑到海明威对雄性气息的标榜和膜拜,这一行为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心理暗示可想而知。
海明威的反击也很阳刚:睡觉时把她闹醒、对她大吼大叫、嘲笑她的作品,追着盖尔霍恩满屋子跑,甚至拔枪射击,幸亏战地记者躲到了墙后,后来又藏在床底下。1943年,盖尔霍恩受不了在古巴的生活跑到欧洲,海明威发电报质问:“你到底是战地记者还是我的妻子?”盖尔霍恩和美国伞兵少将、第82空降师指挥官传出绯闻,又搞得海明威大为光火。
在诺曼底登陆之前,两人终于翻脸。海明威似乎是想在专业领域挫挫盖尔霍恩的锐气,主动提出为盖尔霍恩供职的《科里尔周刊》提供战地报道。这一举动让该刊喜出望外,但每家杂志只能有一个记者在前线,这让盖尔霍恩怨恨不已,认为海明威是拆自己的台。先到伦敦的海明威遭遇了一场车祸,盖尔霍恩去看他时,不仅没有表现出关切和心痛、同情,反而嘲笑他头上缠满了绷带。诺曼底登陆那天,海明威被允许登上军舰,玛莎因为是女人而被拒之门外。她偷偷溜上了一艘医护船,化装进入英国的担架队,成为第一个报道诺曼底登陆的女记者。而海明威却只能在英吉利海峡观察这场军事行动。1945年11月,盖尔霍恩提出离婚,她放弃了财产,并宣布:“我花了7年时间在海明威的轨道上运行。如果我还摆脱不了那7个年头,就真他妈的不是人了。”海明威说:“我对她那种首席女歌星的神气已经看够了。”此时,他已经找好了备胎——第四任妻子玛丽·威尔什。
盖尔霍恩后来还有过一次婚姻,为期9年。她依旧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一生中采访了20世纪8场重要的战争。1989年,她以81岁的高龄见证了美军入侵巴拿马。尽管已经成为战地记者中的宗师级人物,但她还是摆脱不了“海明威的妻子”这一标签,以至于她接受采访时有一个附加条件,不得提起海明威的名字。1998年,身患癌症、几乎双目失明的盖尔霍恩在伦敦公寓里服安眠药自杀,距离海明威用一把猎枪崩了自己已有37年。最终,两个强人在选择离开世界的方式上,达成了一致。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