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汉密尔顿的作品《唧唧复唧唧》以织机、纺线、线轴为基础材料,把一台老式织机放到舞台上,线轴连着座椅,观众席和舞台靠绵绵的经线联系起来,戏院变成了一个手工织布场景或一台大型织布机。(主办方供图)
■本报记者 周敏娴
乌镇大剧院、“乌镇戏剧节”、木心美术馆、“互联网大会”……步入江南水乡乌镇,这一方古老文化堆砌起来的宝地似乎在酝酿一场“文艺复兴”,从2013年开始,一系列的文化盛事让乌镇从众多雷同的水乡景点中跳脱出来,成为全世界文艺爱好者争相前往的胜地。
上周日,历时3个月的“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落下帷幕。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截至23日,北栅丝厂展区累计迎来了104327名观众,百余万景区游客免费参观了在乌镇西栅公开展出的作品。
主策展人冯博一说,乌镇的艺术展,不只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交流的聚会,更是一次接地气的当代艺术审美普及课堂。荷兰艺术家的浮鱼、美国艺术家的大型装置———让最前沿的艺术语汇,交织在古老的江南水乡,与各种年龄层次、不同知识背景的游客自然而然地邂逅。
在中国语境下,进入艺术的前沿
来自世界各地的29位参展艺术家中有日本当代艺术家荒木经惟,国内当代艺术家徐冰、隋建国,英国当代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这样响亮的名字。策展人刘钢说,本次艺术节上最让他意外的是,外国同行向他提问时并不是预设“你们在追赶国际展览的趋势”,更多的是在问“这次展览有没有可能创造一种新的国际展览格局”,在中国语境下进入艺术前沿,让大家都对中国艺术展览的未来充满希望。
“江南水乡”这一天然优势,在乌镇艺术展中被一些作品采用并以更具艺术性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比如“大黄鸭之父”、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作品《浮鱼》,这条整体呈现粉色的大鱼静静地泊在乌镇西栅景区水剧场里,路过的人很难不被它吸引。霍夫曼说,他就是在考察了乌镇的地域环境后,才创作了这件作品。
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安·汉密尔顿的大型装置作品《唧唧复唧唧》,延续了艺术家利用所在地环境和现场空间进行创作的艺术传统:不仅结合了乌镇悠久的缫丝、纺织等工艺脉络,还将其创造性地融入西栅景区内一座古老的戏剧空间内。以织机、纺线、线轴为基础材料,把一台老式织机放到舞台上,线轴连着座椅,观众席和舞台靠绵绵的经线联系起来,戏院变成了一个手工织布场景或一台大型织布机。自场下176座观众席引出的352根细线似有若无地穿越整个剧场,并以高度准确的方式汇聚在早已为它们排好位置的织机上……
事实上,汉密尔顿在来到乌镇之前对于会做出什么样的作品完全没有灵感,无意中看到当地一位婆婆在家中小作坊里纺纱,汉密尔顿被这一古老文化散发的魅力击中,以此为基础做出了自己的参展作品。展览开始后,她央求组委会帮她找到自己的“缪斯”———那位纺纱的老人并把她请来看自己的作品。从未接触过美国当代艺术的婆婆来到现场,一眼就看明白了,喜笑颜开:“这个是在讲纺纱吧,原来你就是为了做这个……”
要在小镇做一个最大牌的展
记者了解到,在西栅景区展出的约翰·考美林的作品《任何方向》、安迪·莱提宁的作品《铠甲》、刘建华的作品《标准》 以及在北栅丝厂展出的尤布工作室的作品《塔寺》已由艺术家无偿捐赠给主办方,它们将与另外5件参展作品理查德·迪肯的《我记得(二)》、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浮鱼》、隋建国的《凝露》、奇奇·史密斯的《新月飞鸟》、张大力的《愚公移山》一并成为乌镇的艺术藏品,安置在游客能见到的地方。
“乌镇就是一条河,当代艺术、戏剧节就是河里的鱼。未来,这条河里可能会有更多品种的鱼。”正如这次邀请展的展览主席陈向宏所说,艺术展是乌镇实现小镇文艺复兴理想的众多举措之一,未来“文化乌镇”将会有更多创新的可能。
尽管乌镇已经有了戏剧节、艺术节、互联网大会,甚至下一步可能会有建筑类的展览,但是乌镇的文化项目想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摆脱拿来主义这顶帽子,任重而道远。冯博一说自己有个理想:要在中国的一个小镇做一个中国最大牌的展。“现在要思考的是做出我们的特色,尤其是要避免办成嘉年华式的以文化为幌子的娱乐活动。”冯博一说,通过这次办展,下一届艺术展,他会更偏重国际性、学术性,不仅仅要突出乌镇江南水乡的特色,还要进一步提升对当代文化活动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