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史上,一直有雅俗之分,历史发展中雅俗也会互相转化。这需要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既不能简单地把一批受到观众欢迎的通俗甚至实验作品贴上低俗的标签,也不能漠视那些低俗文艺作品在书刊市场、网络媒体、剧院剧场、乡镇民间大行其道,要引导大众自觉地分清和抵制这类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讲话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必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产生重大影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指针,成为新的历史阶段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文献。
启用“座谈会”之名,或许并不是巧合,让人想到72年前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从媒体已经报道的习总书记讲话的重要内容看,可以这样认为,这篇讲话在重要精神实质上接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精神传统,比如文艺的人民中心观念,比如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比如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批评等。
延安文艺座谈会带有当时非常特殊的时代背景,从具体历史条件上来分析,是针对当时延安文艺界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现状,从而解决作家、艺术家的立场和态度问题。从“双百”方针到“二为”方向,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但新时期以来,特别是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以降,市场经济大潮对文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正如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也可以这样说,目前我们的文艺有陷入另一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局面。习总书记这次讲话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继承和发展。
总书记重申了文艺的作用,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两个“最”高度概括了文艺的重大使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他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不可替代”和“大有可为”八个字,鼓舞了文艺工作者的士气,提升了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意识。
诚然,文艺有提升软实力和增强硬实力两个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我们有过分强调文艺或文化硬实力这一方面,甚至放弃文艺本身的特点、属性,无原则地去追求文化的GDP。在西方发达国家,对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都是给予充分的保护,不简单地推向市场;对高雅艺术大多也给予重点扶持。但我们这些年文化投入相对不足,一些传统文化生存面临危机,一些院团和文艺机构不得不为迎合市场走商业甚至低俗路线。同时,这些年我们文艺领域和文化建设还有一种政绩GDP倾向,得奖成为目的,却不见观众和读者,这与追求文化GDP同样有害,都是违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总书记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就是作品是否优秀,人民是否欢迎是最后的试金石。同时他也告诉我们,文化只有建设过硬的软实力,硬实力的建设才有可能。讲话更多是从文艺创作角度来展开的,但无疑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当前的文艺创作包括文化产业都提出了警示。不能把低俗当成通俗,不能用欲望代替希望,不能以感官娱乐等同精神快乐。自从上世纪中叶工业化以来,艺术创作进入了复制阶段,艺术和文化的产业化成为可能,虽然我国文化产业时代只有近30年的历史,但我们很快又赶上信息化时代,多重文化镜像叠加在我们面前。因为心气浮躁,我们缺少沉潜的定力来打磨精品;因为急功近利,我们硬搬和模仿;因为迎合市场,我们选择快餐式消费。
在文化史上,一直有雅俗之分,历史发展中雅俗也会互相转化。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来看,好莱坞的电影、百老汇和西区的音乐剧是产业,但其绝大部分文化产品不仅制作精良,而且艺术精深,有不少还在精神意识层面有深度的挖掘。雅俗两个部类都可能成为文化产业,西方特别是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大都把通俗文化等同于文化产业,比如音乐剧、电影和流行音乐、动漫游戏等,但是并不靠追求低俗、庸俗甚至恶俗来迎合读者观众,不少作品还成为经典。这需要理论工作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既不能简单地把一批受到观众欢迎的通俗甚至实验作品贴上低俗的标签,也不能漠视那些低俗文艺作品在书刊市场、网络媒体、剧院剧场、乡镇民间大行其道,要引导大众自觉地分清和抵制这类作品。
习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这里强调的是文艺的时代性命题。毋容置疑,当下文艺创作中,古装、战争、玄幻、穿越、悬疑题材盛行,改革开放以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和社会实践难得在文艺家视野里呈现。当然,时代性并不意味着时代性的题材选择,但如果改革开放这样一段历史大转折的时期总是不能触动我们的文艺家,总是在文艺创作中缺位,则是一种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了。理论界对此多有讨论,也有多种分析和论证,习总书记的讲话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些生动活泼又富有穿透力的语言,揭示了文艺时代性的本质和特征,那种闭门造车、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创作不可能为伟大时代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