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亦已“扬帆出海”!记者从今天在上海召开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一款知名复方中药,胆宁片已走通欧美国家政府的审批流程,正式以药品身份走出国门,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全过程。而胆宁片的背后,是上海在持续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今天上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沪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上海市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思成表示,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也是中医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正式启动了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等7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一年多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闻大翔表示,2021年12月,上海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一年多来,上海围绕“必答题”和“特色卷”,统筹推进中医药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全面构建“规划引领、内涵导向、系统评价、多元激励、提升能级”五位一体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制度链”。
这其中,上海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不断彰显。有4项科技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新增国医大师、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数量均位居全国各省的前列。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的地位不断巩固。ISO/TC249共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98项,其中由上海主导的有23项,占比23.4%,为我国牢牢掌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科技资源聚集,在激活中医药“创新链”领域,上海布局深远。
“科技创新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回答好中医药现代化之问,是国家交付上海的重要改革任务,上海按照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中西医和多学科结合的原则,系统布局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多部门协同的政策体系构建,不断强化上海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策源功能。”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胡鸿毅谈到,首先在顶层设计上,上海加大有组织科研的支持力度和系统布局。
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局、市科委、市医保局、市药监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公立医院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与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融医疗大数据、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为一体的多维度集成化优势病种评价机制,强化科研对专科(学科)内涵发展的支撑,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与此同时,上海以平台搭建驱动高水平科研,具体包括支持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中医药循证医学技术支撑平台、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防治研究平台、中药方剂配伍与药效预测智慧研究平台、中医药大品种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等,努力破解循证证据支撑度不够、中医药疗效机制不清、中药珍稀资源不足等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海交大医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成立全国首个“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力求诞生从0到1的原始重磅创新突破,同时依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立了中医神志病研究所,拓展了中医药在现代健康理念的应用领域。
为进一步活化经典,上海鼓励协同创新,支撑能效转化科研,开展“海派名医学术经验传承创新提质升级项目”试点工作,由大师与院士联合组建多学科团队和传承学术的共同体,打造名中医学术经验转化有效路径,打造多方联动的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创新提质升级新范式。
“与此同时,我们成立了上海创新中药转化联盟,以经验方、协定方及医疗机构制剂向创新中药的转化为突破点,以培育中药新药大品种为聚焦点,努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进入快车道。”胡鸿毅说。
纲举目张,成效显现。比如,沪产中成药大品种麝香保心丸已完成了MUST系列研究,在安全有效的基础上又证明了其经济性,将中医药循证医学提高到了新高度,同时发现中医药新的作用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校企合作研发的苓桂术甘颗粒,成为国内首个按照古代经典名方目录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市卫健委表示,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优化政策环境,不断探索中医药现代化之路。
作者:唐闻佳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图:受访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