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长条桌,几份登记表,一摞“排好队”的医保卡……每周四上午8点,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后家庭医生谭春花,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新泾五村居民区。等待她的,是本周内有代配药需求的几十位社区居民。
缘起于去年疫情期间的“代配药”服务,如今看来算是一件“分外事”,为何谭春花依然坚持着?
交出医保卡的背后,是百姓的“心安”
“谭医生,前几天我去做胃镜,发现胃里有块息肉,医生给切掉了,要紧吗?”“谭医生,我最近刚刚做过体检,查出有一个肺结节,你帮我看看需要做手术吗?”“谭医生,我最近夜里总是睡不着,有什么药可以调理一下吗?”
每周四上午与社区居民约定好的“代配药”,在谭春花看来,更像是一次集中便民咨询。作为新泾五村的家庭医生,在她签约的2300多位居民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大多数。
这天,70多岁的陆阿姨又拄着拐杖排到了第一个,“谭医生,你看看我这情况,膝关节手术还要去六院做吗?”
“既然六院专家让你去做,那肯定是有做的必要的,但这种手术是择期手术,最近你女儿不是比较忙嘛,可以等她有空的时候再陪你去。”陆阿姨是谭春花的老病人了。起初,是陆阿姨的女儿去社区卫生中心找谭春花开药,自从谭春花在小区设立了“固定点”,陆阿姨就坚持每周拄着拐杖自己来找谭春花代配药。“我基础疾病比较多,平时要吃十来种药。”陆阿姨说,哪怕腿脚不方便,拄着拐杖也要过来见见谭医生,“她不仅了解我,还有我家人的健康情况,但凡我们有问题,她都会想办法帮我们解决,每周来看看她,我就很放心。”
团队接力,让居民当天就拿到所需药品
这天记者跟随谭春花去社区,周四一上午聊完,谭春花的面前已经摞起51张医保卡。她用橡皮筋十个一捆,转身放进了身后的环保袋。之前最多的一天上午,她甚至收到过150张医保卡。
收完医保卡已是中午时分,谭春花的任务其实才完成一半。骑上电动车,带上这些医保卡,她马不停蹄地赶往新泾六村的社区服务站,在那里和同事一起用每位居民的医保卡挂号、开药、缴费。随即,这些信息被联网传输到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我们中心药剂科的同事会对这些药物分类打包,等我再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他们已经把药分装好了。这时,我还要把居民们的医保卡分别放进每一个药袋里,并在袋子上写上居民们的名字。等全部药品核对打包好,再让专人送回新泾五村居委会,并由居委会工作人员在下午进行药品的分发和收款。”谭春花说,这样每周一次的代配药,少则两三箱,多则四五箱,以至于周四中午的这顿午饭,她基本只能在整理药品的同时,扒几口。
因为,下午还有发热门诊的排班在等待着她。
作为一名社区全科医生,谭春花不仅要在社区卫生中心和基层站点开展门诊坐诊,而且还承担着社区家庭病床的出诊任务。如今,在她最熟悉的新泾五村,已经有10余位老人在她帮助下设置了家庭病床,每隔一两周,谭春花都会根据病人情况定期上门查房,为有需要的病人提供诊疗、康复等服务。
巡诊家庭病床,把关爱送入患者家庭
近来眼看季节转换,老人身体恐生变化,谭春花便熟门熟路地走进新泾五村14号楼,敲开4楼顾奶奶的家门。
“顾奶奶,我来看你了。今天中饭几点吃的?吃了点啥?米饭有没有二两?”一边细细询问,谭春花一边为卧床的顾奶奶测起血糖。“11.2,比两个礼拜之前好点,但还是要控制饮食的,您一直躺着不动,没有运动量,不能吃太多。”
测血糖、量血压、听心率,一套常规检查做完,谭春花又掀开了盖在顾奶奶腿上的毛巾毯:“顾奶奶,我看你脚还肿嘛,你之前吃了利尿剂,是有消肿效果的,关键平时吃饭你要注意,菜尽量不要烧得太咸。”边提醒顾奶奶,谭春花又翻起了她的药箱,“我帮你看看常用药还够吗?要是吃完了,让你儿子联系我。”
这样的上门查房,谭春花常常一个半天就要跑上五六家。尽管在每家停留时间不算长,但谭春花仍然会事无巨细地问清楚每个病人的近况。
走出顾奶奶家,谭春花突然有些唏嘘:“像这位顾奶奶,90多岁了,我跟她非常熟悉,之前她先生也是我的患者,他们定期会到社区卫生中心找我看诊,没想到老先生去年突然病逝,留下顾奶奶一人生活。后来顾奶奶在家摔了一跤,股骨颈骨折,此后便卧床不起。考虑到老人独自一人,又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我就对他儿子说,你妈妈血糖挺高的,平时需要定期监测,你帮她申请家庭病床吧,这样我们就能及时上门掌握老人的近况了……”
骑上电动车,她又匆匆赶往下一户居民家。谭春花说,作为一名社区“健康管家”,服务区域范围不大,却肩负着周边居民一份份最真切的信任。
“我觉得家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就该像家庭成员之间一样亲密。对于这些年长且行动不便的病人,我们不仅要帮他们把好健康之门,更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守护好他们的心门。”谭春花说道。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金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