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识别中风症状,把握宝贵时间”,宣传口号是“争分夺秒,挽回生命”。上海市卫健委今发布相关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本市户籍人口脑卒中报告发病率为584.41/10万,较2019年上升0.96%,患病风险随年龄增大呈上升趋势,35岁以上人群增长明显,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是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病的主要人群。其中,35-39岁的中青年男性居民的急性心肌梗死报告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脑卒中(脑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上海的监测数据显示,在本市户籍人口脑卒中报告中,最常见的脑梗死(非腔隙性)报告发病率309.25/10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报告发病率57.52/10万,脑实质出血报告发病率47.46/10万。
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急性期尽早接受再灌注治疗,挽救缺血半暗带。目前,国际临床诊疗指南广泛推荐的有效治疗措施是急性期发病4.5小时内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发病6小时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然而,大量患者未能尽早识别、及时送治,未能在卒中救治“黄金时间窗”内到达医院接受最为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本市发病4.5小时内到院的脑梗死患者仅为34.0%,发病6小时内到院的脑梗死患者仅为39.7%,发病4.5小时内到院的脑梗死患者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仅占39.9%,虽超过前期国家平均水平(22.9%),但仍亟待提高。
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通过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酒精摄入、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等),规范及时的救治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
本市自2011年起,依托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起由临床、疾控、急救、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脑卒中综合防治网络,涵盖健康教育、高危筛查、非药物干预、规范诊治、康复护理和疾病管理各环节。近年来,依托卒中专病门诊、智慧健康驿站、“健康云”等平台,脑卒中综合防治服务网络不断“扩容增能”,65个医疗机构设立“脑卒中专病门诊”,共同筑起全市脑卒中预防堡垒。
今年世界卒中日,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上海市神经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和上海卒中学会共同发布《上海市脑卒中急救地图(2022)》,60家脑卒中急救地图单位(卒中中心)携手,建成了覆盖全市的“脑卒中60分钟黄金救治圈”,提高救治及时性。
世界卒中日宣传周期间,市卫健委组织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卒中学会、市健康促进中心等开展脑卒中防治系列宣传活动。活动期间,本市在轨道交通核心站点(地铁1、2、7、8、9、13、14、15、18号线)和地面公交站点(静安寺、人民广场、陆家嘴、世纪大道周边)集中投放脑卒中防治公益广告。10月22-29日,市区两级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和脑卒中急救地图单位也将组织医疗专家开展线上线下健康宣教和义诊。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希望广大市民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科学饮食、戒烟限酒、加强锻炼、做好体重管理;积极控制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主要的疾病危险因素,能自主识别脑卒中高危因素,动员高危对象主动接受脑卒中风险筛查和健康管理。脑卒中一旦发病后,需在急性期时间窗内到达医院并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介入等血管再通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