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对卒中患者取栓之后的血压管理提供了标准依据,标定了安全下限,对围手术期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今天,记者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获悉,该院刘建民教授团队临床研究最新成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强化降压控制的研究”发表于国际期刊《柳叶刀》。
该研究成果历时4年,国内45家卒中中心参与,通过筛选1828例患者,最终入组821例,在国际上首次证实 “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血管内治疗成功开通血管后,强化血压管理(小于120毫米汞柱)患者临床预后差于标准血压管理(140-180毫米汞柱)组”,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再通后血压管理提供了高级别证据支持,有望改写指南并指导临床实践。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我国成年人群死亡和残疾的首位病因。
近年来,我国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但尽管90%以上患者可通过机械取栓成功再通血管,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遗留残疾甚至死亡,如何通过规范化的围术期管理最大化改善患者获益,一直是全球脑卒中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血压管理是围术期管理措施中能够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最重要的一项。根据国际和国内诊疗指南,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收缩压控制在180毫米汞柱范围内都是合理的。可究竟是按照健康人群的血压标准强化降压(小于120毫米汞柱)还是控制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140-180毫米汞柱)仍然存在争议。
国际上同期在研的10余项同类研究,都在尝试为这一难点问题给出答案。刘建民团队是国际上最早提出这一科学问题的团队之一,并于2018年开始ENCHANTED-2/MT项目研究筹备工作。
该项目由刘建民团队牵头,国内具有丰富经验的45家高级卒中中心共同执行,旨在探索对于大血管闭塞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经机械取栓获得成功再通的患者,强化降压是否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2020年7月,首例患者入组;2022年3月完成最后1例患者入组,同年6月完成全部患者随访工作。研究结果证实,强化降压治疗可能导致90天良好功能预后比例下降。
刘建民介绍,ENCHANTED-2/MT团队将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调整研究方案,并吸纳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的临床中心,继续开展第二阶段研究,探索围术期血压管理的最佳目标范围。
“随着该研究在《柳叶刀》杂志的发表以及后续亚组研究的不断挖掘,会有更多高质量的分析结果。这意味着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和血管内治疗效果,为患者制定个体化血压管理方案,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治疗。”刘建民说。
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张永巍教授、杨鹏飞教授和澳大利亚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宋莉莉教授为该项研究共同第一作者,刘建民教授和克雷格·安德森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目获得了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及上海市科委等部门的立项资助。
目前,我国脑血管病研究团队已经在世界三大顶级期刊发表了7项有关脑血管介入治疗的中国原创临床研究成果,这意味着我国在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能力已经跟上了世界顶级团队的步伐。
2020年5月,由刘建民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DIRECT-MT研究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开发表,这是中国脑血管病介入领域首个发表于临床医学顶级期刊的高质量RCT研究,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声音,同时建成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研究人才团队、核心实验室平台、临床评估委员会,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一个突破。
ENCHANTED-MT研究团队在DIRECT-MT研究团队基础上,秉承“规范、创新、交流、合作”的宗旨,再度探索卒中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时隔2年,再次登顶临床研究国际顶级期刊。
作者:李晨琰 白进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