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放眼全球,各大城市被太阳炙烤犹如“火炉”。上海的“热度”同样不甘示弱,连续40多天的高温,霸屏全国气温榜甚至一度登顶。当“40+”摄氏度的天气不再罕见,人们将35摄氏度的天气视作“冷空气来袭,降温了!”调侃归调侃,高温天气下潜伏的健康威胁不容忽视。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急诊科接收中暑患者已达30余人,其中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7人,年龄最大者91岁,最小者17岁。
这些中暑患者中,有一名病人心跳最快达190次/分,昏迷,体温高达41.5℃,情况十分危急。急诊科医护人员通过气管插管、降温、补液等方式对症治疗,成功将这名患者的体温、心率下降到正常范围。之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肝功能损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衰无尿等继发损伤。
可见,当极端高温频繁来袭,可不仅仅是“中暑”这么简单,高温煎熬着身体的许多器官,对身体的伤害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中暑表象下,身体多系统在“煎熬”
在炎热的夏季或初秋,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则可能造成体温异常升高,从而导致中暑。
根据高温中暑症状的轻重,可分为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轻症中暑可表现为头晕、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重症中暑也可以表现为这三种类型的混合型,甚至导致死亡。
近年来,大众对热射病的“威力”有所耳闻,简言之,当身体无法调节自身的体温时,会发生热射病。所以不要认为高温仅仅会让你感觉很热,认为“忍一下”“无非出点汗”,高温会导致身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身体温度迅速升高,在10-15分钟内,体温可达到40摄氏度以上。如果此时不接受紧急救护,热射病可导致病人死亡或残疾。
高温防护,关注“老、小”高危群体
面对高温天气,提高公众自我防护能力是预防和减少高温中暑发生的重要干预途径。在高温天气中,预防中暑要做到:
第一,大量饮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第二,注意饮食与休息。少食高油、高脂食物,饮食尽量清淡;起居有节。
第三,穿着合适的衣服,并涂抹防晒霜。高温天里应尽量避免外出,尽量在凉爽的环境里工作、生活、学习。
第四,要关心婴幼儿及儿童、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工作或运动强度过大者、慢病患者等高危人群,不要将婴幼儿或儿童单独留在车里。
热疹、晒伤不怕,热射病紧急处理这样做
高温下,身体上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可大可小,懂点识别与处理的方法很有必要。
■热疹,又称痱子
热疹通常并不需要去医院接受专业的救治,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提供一个凉爽、湿度低的环境,保持患处干燥,也可使用痱子粉。
■晒伤
晒伤的地方可以冷敷或浸泡在凉水中,也可在晒伤的地方涂抹保湿乳液。切记不要使用霜、软膏等质地过于浓稠的护肤品,不要挤破水泡。
■热射病
症状较严重,其表现多样,可能包括:头晕、搏动性头痛、恶心、极高的体温(口腔体温大于39.5摄氏度)、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怕冷、快速沉重的脉搏、意识模糊、口齿不清、不省人事。
紧急处理办法:在将患者撤离高温环境、试图给患者降温的同时,应赶紧拨打急救电话,患者意识不清时,不要试图喂液体给患者补充水分,如发生呕吐,请翻转患者的身体使其侧躺,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
【温馨提示】
抵御中暑最好的措施就是预防。炎热天气里,在饮水、行为活动以及服装方面做些简单改变,可以很好地预防中暑,保持健康。
作者:陆一鸣 胡岚 孙涵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急诊科医生)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