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感受甜甜的味道,又不想摄入过多能量,这是许多爱吃又不敢吃的消费者的心理。折中来看,用甜味剂代替糖提供味觉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
也正因为如此,市面上已经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代糖产品,有些也会标注着“0糖”,种类从饮料到零食一应俱全。这些产品中的甜味剂或者代糖鼻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1879年出现的第一种人造甜味剂糖精在问世后就因物美价廉而成为了许多食品的糖替代品。
号称“0糖,0脂,0卡”真的是“完全没有”吗?
比如,关注体重却又喜欢甜食的您,是不是买过一款标称“0糖,0脂,0卡”的饮料呢?当时这款主打这“三个0”卖点的饮料上市时一度非常火爆,但很快人们发现,原来饮料包装上写的“0”,其实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完全没有”。
比如,按现行规定,每100毫升饮料中能量小于等于17千焦,也就是约4千卡,就可以标称为“0卡”,而一瓶饮料有近500毫升。也就是说,理论上,这瓶饮料可能含有20千卡热量,同时它标称“0卡”却并不违规。而标称“0糖”的饮料可能确实没有蔗糖,却改用了甜味剂,反而更容易增加大脑对真糖的渴望,让人产生饥饿感,更不利于减肥。
我们经常看到饮料包装上标注“0糖”,标识甚至比商品名称还大。商家标得这么明显,目的在于凸显商品的独特性。那么,“0糖”是代表一点糖份没有吗?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刘爱东分析,其实“0糖”饮料并不等于一点糖都不含有。
刘爱东说,在我们国家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只要每100克的固体食物或者是每100毫升的液体食物中,其糖的含量如果小于等于0.5克,就可以在标签上标识“0糖”或者无糖,所以“0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只是相对安全,也不能敞开喝。
《细胞》的最新研究,再给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添上了一笔
现在的甜味剂经过发展,已经有了许多种类,比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和甜菊糖苷等。尽管甜味剂本身不提供热量,也被认为是健康的代名词,但是我们身体内部的生化代谢过程是否真的不会受到甜味剂的影响?
目前有些研究可能给出了令人担忧的答案,比如《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的一项大型研究就曾表明甜味剂可能会影响心血管功能,每天喝少量含甜味剂的饮料,与喝含糖饮料一样都会提升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与完全不喝的人群相比,喝甜味剂饮料最多的人群,CVD风险要升高32%。
而《细胞》的最新研究再给甜味剂对健康的影响添上了一笔,维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发现我们常常认为中性的代糖,有一些可以显著影响人类微生物组,甚至改变血糖水平。
图片来源:学术经纬
维茨曼科学研究所Eran Elinav博士和同事最早在小鼠中就曾观察到了这一趋势。他们曾在给小鼠喂食含有代糖的食物后发现,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生存状态受到影响,并且对血糖的反应也变差了。
▲甜味剂会对人体的微生物组和代谢产生影响(图片来源:学术经纬)
在最新研究中,Elinav博士将研究对象提升到了人类。为了避免过去饮食经历的一些影响,研究团队调查并挑选了那些从来不进食代糖产品的志愿者,随后把他们分成了6组。实验组分别在实验周期中每天摄入一定量的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苷,摄入量要低于日常推荐标准;对照组则会摄入等量的葡萄糖,或者不摄入额外的添加剂。
研究分别在试验开展后监测了志愿者的代谢分子、微生物组变化以及血糖控制能力。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发现一些志愿者粪便样本中提取的微生物组成开始发生了改变,影响最显著的样本来自摄入糖精和三氯蔗糖的志愿者,其他两种代糖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对照组的微生物组成则前后几乎没有改变。
▲摄入甜味剂一段时间后,微生物组成就会发生变化(图片来源:学术经纬)
除了微生物组成本身的变化,它们分泌到外周血循环中的分子也会产生明显的改变。这些会直接影响个体对葡萄糖的耐受。从分析结果来看,摄入代糖后的一段时间内,血糖反应会显著升高,并且这种异常会持续大约2周,在试验结束后才恢复正常水平。
“这些结果显示,人类食用代糖后微生物会发生高度变化,并且可能诱导人体对血糖的反应,”Elinav博士表示。他们将摄入代糖志愿者的微生物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后,小鼠的血糖反应表现得与人类基本一致。这也印证了微生物的变化与个体对血糖的反应具有联系。
Elinav博士指出,代糖的效果可能会因人而异,但不是我们原本认为的没有影响。“我们需要提高意识,尽量避免摄入代糖,在我看来,喝水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综合:学术经纬、光明网、央广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