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丽丽(化名)爬上家里的沙发靠背,不慎摔落,后脑勺直接重重砸在木地板上,当即呕吐不止,整个人晕晕乎乎,到医院一查,竟然脑出血了。这是上海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急诊日前收治的一个真实案例。
暑期往往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时节。医学专家提醒家长,儿童自控能力尚不成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上学放学的路上,或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是事故的多发地点,事实上并非如此。”一位接诊医生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儿童意外伤害往往发生在看似最安全的地方。
有数据显示,逾52%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甚至就在父母的眼皮底下。
幼儿运动平衡能力弱,尤要警惕跌倒坠落风险
正值暑假,傍晚,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依旧十分忙碌,孩子的哭闹声与家长的安抚声连成一片,构成了医护入夏以来忙碌的日常。
自6月以来,上海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急诊量增加近20%。神经外科主任肖波介绍,光磕碰到脑袋、在头上缝针的孩子就比平时多出10%-15%。
意外总是突如其来。当丽丽最初在沙发上蹦跶时,父母并没有在意。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危险就发生在顷刻间:孩子一个不注意,双脚踩空,身体重重摔了下去。急诊CT显示,女孩颅骨骨折导致硬膜下出血,必须行急诊开颅手术。在急诊室,妈妈泣不成声。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家长送医及时,丽丽手术非常成功,已顺利出院,目前情况良好。
暑假不仅是孩子意外伤害的“高发期”,而且,很多意外发生的第一现场并非室外,而是室内。肖波告诉记者,由于夏天天气太热,家长倾向于让孩子在室内玩耍,最多的选择自然是家。“家里空间相对比较小,物品摆放密度又高,磕到碰到的机会自然多了。尤其是3-6岁的孩子,还处于认知的懵懂期,但运动能力上来了,家长稍不留神,惨剧就发生了。”
令肖波印象深刻的是,神经外科曾接诊过一名三岁女孩,因与家中另一名孩子打闹,不慎从床上跌落,砸中了一枚柄部朝上的磁力钉。经CT检查,磁力钉撞碎了孩子颅骨,一头扎进大脑约1.3厘米,造成左侧顶骨凹陷性骨折和脑外出血,且刺破脑膜,差点损伤脑部功能区。
经神经外科神经重症组团队长达5小时的手术,才顺利取出异物。
“儿童自身运动和平衡能力较弱,又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心,在学习爬、走、跑、跳和探查周围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孩子发生跌倒和坠落的风险就会增加。”上海市疾控中心专家吴文军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大多数跌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0-15岁儿童跌落的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占儿童死因构成比的6.15%,是儿童死亡的第三位伤害原因。
家长安全意识不足,半数以上意外伤害发生在家里
家里,即将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首要场所”?这种说法在很多医生看来并非危言耸听。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百万左右14岁以下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半数以上的意外伤害发生在家庭。
在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意外伤害占骨科急诊的三分之一,坠楼伤、切割伤、挤压伤……每到夏天,骨折的孩子总会多一点,这已成为医护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不久前刚收了个病例,家长出门买菜把门反锁,窗户外又没有装护栏,小孩直接从窗边摔了下去,酿成惨案。”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董良超告诉记者,此类案例年年讲、年年有,可惜的是,在事情没发生时,家长根本不放在心上。说到底,不少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安全问题上,还缺乏“底线意识”。
日前,一项对154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57.9%的受访家长感到孩子的安全意识不够强,86.6%受访家长认为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对加强学生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提到中小学安全教育,包括家长在内的很多人,很容易归责于学校教育,将中小学生安全意识不够强归咎于学校安全教育不足。”沪上一位中学老师认为,做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学校责无旁贷。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安全教育学校就可以“包办”。比起学校而言,父母是更重要的“答卷人”。
“门诊上,3岁以内的切割伤是最常见的。”董良超说,家长随手摆放的手工刀、修眉刀成了“危险之源”,孩子模仿能力强,一不小心,就会在稚嫩的皮肤上留下一道道口子。情况严重的,还可能割断手部肌腱。
“孩子的安全意识要从小培养,家长一定要参与其中,尤其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同样作为一名孩子的父亲,董良超直言,“做家长的,嘴要勤一点,眼要尖一点,手要快一点,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能及时保护孩子。”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