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被闷死了,以为没救了,没想到现在竟然还能闻到桂花香,能自己走这么多路!”
历经40多个日夜的拼搏与抗争,上海市胸科医院肺移植多学科团队,联合协作,接力救治,成功挽救了一名极危重症的肺纤维化患者,让他从呼吸衰竭、濒临死亡,要靠ECMO维持生命,到现在可以自如呼吸、自由行走。多学科团队又一次成功挑战了医学上的“不可能”,缔造了生命的奇迹。
死神逼近,这病比肿瘤还可怕
时间回溯到四个月前。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危重症呼吸病亚专科李锋主任接诊了患者冯先生。他患有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多年来都有严重的呼吸困难。
这种疾病极其凶险,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只有2-4年,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病情会急性加重导致呼吸衰竭,肺移植是唯一有效治疗手段。
李锋主任判断冯先生的病情已十分严重,建议他立刻就做肺移植手术。但当时冯先生一家都没做好心理准备,决定先回去考虑一下。
谁知死亡危险突袭而来,病情远比想象中进展得快。8月下旬,冯先生在家突发严重的肺部感染,直接导致呼吸衰竭!救护车将他送到胸科医院急诊时,他的血氧饱和度只有70%,医生们紧急将他转到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了各项针对性抢救,都无法维持住他的呼吸,死神已经向他逼近。
挽救生命是第一位的!当晚,心外科体外循环亚专科主任郭震为他上了ECMO,用人工心肺系统维持他的生命。
同步,肺移植团队也立刻进入“备战”状态,在全国紧急寻找合适的供肺,这是挽救冯先生的唯一方法。
8天ECMO“续命”,8小时手术换肺
ECMO连日连夜地运转着,肺移植团队的专家和护理团队日夜守护,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然而,ECMO上机后的8天里,一直没有合适的供肺,冯先生的各个脏器都开始出现衰竭,生命处于崩溃的边缘……
直到第9天,转机出现,供肺有了。
手术当天,肺移植团队提前好几个小时就做好准备,为了这场“硬仗”,大家都铆足了劲。
首先,要带着ECMO这个精密“外挂”移动就是大难题,风险系数极高。出发前,医生们反复确认机器的氧源、气源、电源,确保导管固定。“你负责这一侧的搬运,患者脚边也要有人,氧气瓶一定得跟上!”转运团队细致分工,大家各司其职,默契衔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监护室、手术室及体外循环专家的娴熟配合下,成功将冯先生安全“转移”到了手术台。
胸外科副主任、肺移植亚专科主任姚烽,肺移植亚专科副主任杨骏,副主任医师施建新等组成团队,开始了手术。
医生们打开胸腔后发现,患者的肺已经完全“石变”了,硬邦邦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呼吸功能、心脏功能都已严重衰竭,手术难度就像是“高空走钢丝”,稍有不慎,后果不堪想象。
医生们细致地游离血管和周围组织,小心翼翼地把“坏掉”的肺摘出,再将“裁剪”好的健康肺叶植入胸腔。期间,麻醉科、心外科等团队时刻坚守在旁,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经过8个小时的“苦战”,手术终于成功了。看到健康的双肺在冯先生体内复张,一呼一吸之间,在场的医护人员全都激动地鼓起了掌,“我们做到了!”
35天重症监护,“打卡”康复重生
肺移植患者术后还需经历漫长的康复之路,对冯先生而言更为艰辛。9月4日至10月9日,肺移植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感染控制、恢复训练及营养管理方案,同时给予最贴心的人文关怀。
刚开始那段时间,冯先生接连出现了急性肾衰、肺部感染等状况,重症医学科主任何斌带领副主任医师祝敏芳等,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他身旁,第一时间处理突发情况。监护室护理团队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患者各类护理风险,做好肺移植术后用药观察及营养支持,耐心地帮冯先生进行肌肉运动锻炼等肺康复护理。
10月1日,国庆长假的第1天,祝医生一大早就赶到监护室。“这几天他意志比较消沉,也不愿意动,这样久病卧床不利于康复。”在祝医生的嘱咐和监护室护士长的帮助下,当天下午冯先生第一次下床走路了。
之后每一天,他都坚持“打卡”做康复训练,从一开始只能在房间里走1、2圈,到后来已经能靠自己走50-60圈了。看着自己一点点进步,冯先生的精神状态也大为改善,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活力。
长假后,他转入了普通病房,继续恢复。
姚烽主任建议,肺移植手术有最佳“时间窗口”,一些患者抱着“再等等,能不做先不做”的观念,往往就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患者以生命相托,医生们必将全力以赴,为了让更多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患者重获生命的希望,胸科肺移植团队时刻准备着。
作者:唐闻佳 邓天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源:受访方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