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中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和文汇报联合开设“申康党委系统医务专家口述历史”专栏,进一步挖掘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展现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赓续光荣传统,践行医者使命,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的精神风貌,绘就一幅幅党旗在市级医院一线高高飘扬的动人画卷。
口述人:王传馥,华东医院原院长、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原所长
华东医院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建于1921年的宏恩医院。作为华东人,我见证了华东医院从干部医疗保健医院到向全体市民开放、从80张床位到700余张床位、创建以老年医学为中心的学科特色、创办《老年医学与保健》杂志、被评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以及引进上海市第一台全身CT、MRI设备的全部过程。我担任华东院长期间,医院先后建造了5栋医疗科研大楼,为医院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
面向未来,我相信华东医院靠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才,能越办越好。年轻人要培养好,第一条要先做好人,然后是当好医生、当好护士、当好医务工作者。第二要学好自己的业务,心里要装着人民群众。医务人员就是为人民服务,华东医院为人民服务,既要做好传统的干部保健工作,也要竭尽全力地为市民们服务好,总之,要用真本事为人民服务好。
要做好干部医疗保健,也要开放为市民服务
华东医院向来是以干部医疗保健为重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有两件事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当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一位市领导与香港投资商谈判后不久,觉得有些不舒服,于是回到房间洗了盆浴,其间出现心前区闷痛加重的症状。有关部门得知后立即通知华东医院和长征医院派医务人员前去抢救。当我赶到那里的时候,尽管患者的血压已经升上来,但人仍然昏迷,病情极不稳定。直至三天后,这名患者的病情稍为稳定,转送华东医院进一步治疗。在华东医院,我们继续治疗了6年之久,那一摞摞病史堆起来有好几米高。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很深,谈判成功了,干部累坏了。因此华东医院一定要为干部服务好,使他们有健康的身体,能够为党、为国家好好工作,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1999年,95岁的文坛泰斗巴金因肺部感染住进了华东医院。当时巴金病情比较严重,医院抢救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有所好转。令我最难忘的,是华东医院为他庆祝99岁生日,大家都发动起来为巴老做千纸鹤,共有99只挂在病房、床头。另外,还有99朵巴老最喜欢的玫瑰做点缀。虽然巴老当时不能讲话,但我去查房的时候,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说明他是知道的,家属非常感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也都来看他。抢救巴老给我的体会是,我们党对民主人士也是一视同仁、全心全意的。
上世纪60年代,华东医院一个病区只设两名住院医生、一名主治医生、一名主任医生。当时,不但床位少,病种也不多,科室也比较少,只设了内科、外科、神经科、中医科、麻醉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药剂科、放射科、营养科、心电图室、超声医学科。年轻医生来了之后认为学习少、实践少,不是很安心,提出是否可以对外开放,将干部医疗和市民医疗分开的想法。
怎么开放?最后研究决定与北面的公费医院合并。两院合并之后,不仅职工增加,患者也多了,科室、病种、床位也都增加了、合起来约有270张,这样年轻医生也就安定多了。医院对市民开放,医生增加医疗工作量,积累临床实践经验,既为人民服务好,又为干部服务好。
坚持工作认真细致严守纪律的红色基因
华东人有着独特的“红色”基因,这可以从医院如何选人说起。当年市里规定,华东医院有毕业生选择的优先权。毕业班的名单到了我们手里,团员、先进分子等等情况一目了然。我们先挑选一部分,找他们谈话,进一步了解德、智、体等情况,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人事、院领导讨论,确定后再联系医学院有关部门,通知学生被录取。
在华东医院口耳相传的有这么几句话:一是“该去的地方可去,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二是“该听的听,不该听的不听”,作为保健医生,出差的时候只能在医务室,不能旁听会议;三是“不知道的不能打听”,不能因为好奇到处打听;四是“不该说的不说”,即使不小心听到了别人的对话也不能说,就连家人也不能说。我们有保密手册,这些都是华东医院的规矩。因此,凡分配到华东医院工作的毕业生,就要有“分寸”。进医院的时候,人事科第一件事就是告诉毕业生这里是保密单位,没有电话号码、门口也没有牌子。
华东医院医护人员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作认真细致、服务态度好。以护理工作为例,护理人员针对肺气肿、肺部感染的患者有一套自己研究出来的护理办法——翻身、拍背、咳嗽三部曲,除了晚上休息,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护理。拍背是体力活,并不轻松。后来又想到做雾化可以湿润呼吸道,加上翻身、拍背,这样痰就更容易咳出来。老同志在家发生问题,呼吸衰竭送到医院插管抢救,经过我们的护理,慢阻肺、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炎症控制快,病情好转也快。
对于一些重病人,我们要安排特别医生、特别护理,护士三班制守在病人旁边,她们还有“两头班”,紧急情况下,会叫醒“两头班”的同志起来再上一班。工作很辛苦,但大家都兢兢业业,要求进步,这里党员、团员多,素质好。
老年医学是华东医院的口碑和标签
老年医学、干部医疗是我们医院的“两张牌”。老年病人有时候东痛西痛找不到原因,做了康复治疗之后好了。当时市卫生局成立了康复医学会,我担任常务副会长、郑洁皎主任任秘书长,办公室就设在华东医院。原国家卫生部提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华东医院在这四个方面都开展了工作,康复医学是一个方向。
华东医院薛邦祺老院长一直非常重视老年医学,他建立了老年医学研究室。到了王赞舜老院长的时候,将之提升到老年医学研究所,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我是第三任,1993年接他的班。
老年人多起来,研究课题也多起来——怎样延长他们的寿命?学术界就提出“衰老”“抗衰老”的课题。当时由马永兴、郑志学、朱汉民和我主要研究,做了许多工作,研究成功复方海蛇胶囊,对轻度神智功能减退有一定效果,已投产用于临床。
研究论文需要发表,王赞舜老院长、诸骏仁教授和我一起研讨创办一本杂志的必要性,并提出刊名——《老年医学与保健》。为了培养康复人才,郑洁皎主任和我被聘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医学研究生规划教材《老年医学》编委会委员,参与编写了《老年康复治疗》部分。
我担任上海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那些年来,把组织三甲医院成立康复医学科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开始办学习班,请上海、外地的理疗科主任来讲课,培养理疗科的医生从事康复医学工作。华东、华山、中山、瑞金是最先成立康复医学科的几家医院,后来逐渐推广到所有的三甲医院,而今上海二级医院也相继建立了康复医学科。
(张鹏 整理)
作者:王传馥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