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互联网医院,打开摄像头、麦克风……上海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嫔已对“在线医疗”驾轻就熟。
自今年3月儿童医院上线互联网医院后,李嫔4天里收获了1000多名“粉丝”。她记得,在线接诊的第一名患儿身在浙江舟山,整个接诊过程不到10分钟,在线开出处方后,患儿家长次日就收到了快递上门的药品,连声道谢。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突如其来的疫情检验着长三角区域在公共应急体系方面的积累,也让一系列公共卫生服务跑出“加速度”——
青浦、嘉善、吴江三地率先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医保一卡通2.0版,结合“一网通办”,示范区内三地群众看病刷医保卡将更加便捷;
加快示范区内卫生健康事业联动发展,青浦区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已经牵手,在朱家角共建“长三角智慧医院”;
共谋重大医学创新,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牵头组建的“长三角传染病防治医联体”,正探路区域分级诊疗、医联体、远程专家会诊、智慧医疗的可推广模式,打造高水平医疗服务。
……
以服务百姓民生为基点,不断提升医疗惠民的力度,在携手应对疫情“大考”的进程中,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升级公共卫生与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打破层层壁垒,为百姓密织一张健康防护网,共同打造更高质量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盘棋,筑起区域最强防疫线
“你好,请问目的地是哪里?”3月的一个夜晚,留学归来的小吴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过边检就遇“老乡”——浙江派驻浦东机场的防疫工作组,他们将入浙旅客信息详细登记在册,随后用大巴将旅客转运至嘉兴中转站。从飞机落地到坐上返浙大巴,整个过程无缝衔接——这是长三角联手筑牢防疫铜墙铁壁的一项创新。
地处东海之滨,长三角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守好长三角的大门,也是“为国守门”。今年3月,随着疫情防控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转段之际,长三角地区的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也切换进入新阶段:3月中下旬起,自上海口岸入境转往苏浙皖三省的人员,由三省派驻工作组到上海机场实施封闭式转运,闭环管理进一步减少人员交叉感染的隐患,全力构筑区域最强防疫线。
从地理上看,上海嘉定与江苏昆山、太仓、吴江等地水系相通。上世纪70年代,这些地区就成立了血防联防组织,共战血吸虫病。
半个世纪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全方位检视长三角区域的战疫“合作力”。为此,三省一市不断深化一体化合作机制。今年4月,上海领全国之先,出台“公卫建设20条”,明确要在长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推进防控预案对接,信息互联互通,防控措施协同,切实保障跨省市、口岸间物资运输,坚持“一盘棋”理念,共同防范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加强长三角区域应急物资生产保障的互济互助和产业链协同联动机制……一系列战疫经验,已写入长三角公共卫生新体系的顶层规划。
一张网,打破“信息孤岛”解民忧
疫情之下,生活还要继续,健康数据“高速公路”的创新互通,在一体化进程中显得意义不凡。
浙江的“健康码”,上海的“随申码”,江苏的“苏康码”,安徽的“安康码”……别小看这一个个二维码,今年3月底,依托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区域内全面实现“健康码”互认及数据共享。“健康码”绿码作为人员在三省一市的居住小区、园区、工厂厂区、商务楼宇以及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机构、电信银行服务网点、车站等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通行凭证,无需另行开具相关证明材料。
在此期间,三省一市还不断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破重重“信息孤岛”,互通疫情,第一时间落实病例溯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等工作,为全面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生活正常运行、保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上一道道安全锁。
在联手应对疫情“大考”的过程中,一系列“硬核”民生保障也在长三角区域跑出“加速度”。
结合“一网通办”,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让群众异地刷卡结算更方便、更快捷。8月24日,青浦、嘉善、吴江三地率先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医保一卡通2.0版,这意味着示范区内的三地群众看病刷医保卡无需再到当地先备案,可以免备案、直接刷卡就医。
自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以来,区域内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截至2020年7月底,门诊直接结算总量已超153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3.7亿元,为全国开展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
疫情之下,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的联动也更密切了,“互联网+”在线问诊等智慧医疗项目,成为公共应急事件下医疗服务落地的新场景,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原本来沪就医的患者不少来自长三角地区,疫情暴发至今,上海已上线26家互联网医院,知名三甲医院纷纷开辟互联网“第二战场”,开启线上、线下两线作战模式,解决了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大量患者跨省就医的奔波之苦。
一条路,多年合作奠定“医”起走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是一篇大文章,而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让人们看到了“联防联控”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没有一座城可以独善其身。也因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下好“先手棋”,更需知重负重,在补齐城乡基层治理短板、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上下功夫、见实效,为这片区域、为全国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新体系勇探新路。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卫生健康信息化水平在不断提升。早在2018年,长三角就建立了苏沪浙晥三省一市省级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合作机制,定期开展长三角区域公共卫生风险联合评估和应急演练,联动机制在此次疫情中不断完善。
“上海市正积极推进长三角院前急救体系的一体化发展,我们成立了长三角院前急救联盟,主要开展三方面合作:一是推动区域内急救服务标准统一,实现业务能力同质化;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急救业务协同联动;三是探索发展包括航空和水上救护在内的立体救护体系。”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张志锋说,希望通过一体化发展,助力长三角区域内城市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障能力共同提升。
更深层的长三角医疗联动已徐徐展开。7月19日,青浦区人民政府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宣布将在朱家角共建“长三角智慧医院”。时间回拨半年,就在今年1月,复旦大学与青浦区宣布携手共建“医、教、研、产”四位一体的复旦青浦医学园区和复旦青浦国际医疗中心。其间,一批上海优质医疗资源被引入青浦。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红房子医院)青浦分院于2019年8月开工,预计2021-2022年开业。上海市儿童医院青浦分院、青西医疗中心等预计也将落地。
打造长三角医学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启动键也已按下。去年12月14日,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联盟集结了三省一市的10所顶尖医学院校,目标是以高水平医学教育赋能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打造全球医学创新高地、生物医药策源之地,惠及民生福祉。
长三角地缘相近,一条健康路携手“医”起走,也正越走越亲。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