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8月25日开幕的“我们众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上,一个个感动人心的瞬间把大众视线拉回今春——
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停摆”的岁月里,“白袍战士”奋勇逆行,除夕夜虹桥机场见证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征,上海“战疫堡垒”里以生命守护生命的日日夜夜……这个线上、线下同步的主题展,展现了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在疫情面前汇聚起的磅礴力量,也迎来一群最特殊的观展者——医务人员。
记录最严峻时刻,更记录温暖瞬间
“你看,那落日真美。”3月5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疗队队员刘凯在护送一名老年患者做CT的途中停下来,让这位已住院近一个月的87岁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27岁的医疗队员,87岁的患者老人家,相隔一个甲子的两个背影,这个温暖瞬间感动了无数网友。
很多人说这可能是2020年最治愈的画面,世上美好莫过于此。
▲红遍全网的“落日余晖照”,很多人说这可能是2020年最治愈的画面,世上美好莫过于此。
战疫艰难,希望永存,人间值得。如今,这张照片出现在“我们众志成城”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上。得知照片入选,照片主人公之一刘凯兴奋之余,更体会到荣誉后的责任。
昨天接到记者的电话,他正在中山医院的工作岗位上。自今年4月从武汉返沪以来,这名援鄂队员就重返自己原来的“战场”——重症监护室。
“这次疫情突如其来,没有给你什么准备时间,你需要快速拿出所学救治患者,这更提示我们日常要加强学习,不断学习,因为关键时候,就有人等着我们去救命,分秒必争。”刘凯说。
这张火遍全网的照片,是由一位随行的大学生志愿者拍下,偶然之举,没想到收获“网红”结果。
返沪4个多月,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中山医院副院长朱畴文与记者说起“落日余晖”照用了一个词——“偶然中的必然”。
在这名带着136名医疗队员整建制出征武汉的队长看来,面对不确定的疫情,当时当刻的人们都渴望看到太阳。“这张照片凝聚着医务人员、患者乃至大众的朴素愿望,所有人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渴望太阳,这在当时的疫情环境下给予大家一个东西——名叫希望。”
▲除夕夜,上海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 (张挺摄)
1月24日,除夕夜,万家团圆。仅仅用了不到3个小时,上海136名医务人员组成的首批援鄂医疗队以“上海速度”集结完毕!虹桥机场出征前的这一幕也出现在此次抗疫展上。
“看到照片,几个月前的记忆全回来了!”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医师组组长、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周新教授说,抗疫展中的每一张照片,不断提醒着他在武汉拼命的日子,在金银潭的68天是如此清晰又独特,在记忆的河流中闪着光。
作为这场疫战的先头兵,“首批”二字意味着“未知”。
“50多家医院100多号人,要不是因为这次疫情,大家也许一辈子不会见面。”周新说,当时留下合影,是为纪念,也为鼓舞士气,大家只有一个目标,去武汉救人。
最终,队员们以“第一支到达武汉的援鄂医疗队、第一支开党课的医疗队、第一支提供尸体解剖病例的医疗队、第一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经验的医疗队”的四个“第一”完成了68天的援鄂征途。
做好“闭环管理”,守护市民安全
进入今年3月,上海疫情防控工作迎来新挑战:控制境外输入性病例风险。
▲在浦东机场值守的市机管局志愿者在防护服背后写上了中国古诗,让回国的留学生们“泪目”。
此次抗疫展中,“大白”驻守机场,为入境旅客登记信息、检测核酸的照片令人动容。从寒冬到酷暑,在这“外防输入”的最前线,是市区两级疾控的公卫医师与医院的医护人员承担起了入境上海旅客的核酸采样工作。
“我们是第一批到达浦东机场的新冠病毒采样队,四辆小小的临时采样车就是我们33天的工作场所。”看着照片,普陀区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助理归燕华缓缓说道,3月30日那天,她带着10人首支新冠病毒采样队进驻浦东机场。
当时,浦东机场T1航站楼每天约有10个客运班机、200个货运班机抵沪,团队一天大约要完成千余人次的采样工作。最久的一次,队员们穿着防护服整整工作了21个小时。
第一时间,市疾控中心也派驻40人规模的“特种部队”轮流进驻机场。据此,疾控与机场口岸原有的海关、边检、机场形成合力,交互协作,形成防控大闸的“四道齿轮”,为国“守门”。
▲为预防境外疫情经口岸输入,上海在机场口岸设立旅客转运分流集散点。3月6日起,市民政局牵头16个区进驻浦东、虹桥两大机场,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张俊 摄)
▲上海海关关员走向飞机,即将开展登临检疫工作。战疫期间,他们坚守外防输入第一线,铸就了守卫国门的铜墙铁壁。
抓好“入城口”,舌尖上的安全保障不能丢。这几个月,市疾控中心公卫医师徐碧瑶和同事们不断奔走于各大市场之间,为生鲜、肉类等做核酸检测。“按照要求,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必须做好‘天天有采样,周周有重点,月月全覆盖’。”徐碧瑶说,虽然辛苦,但这是职责所在,意义重大。
当下,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抗疫展中的一幅幅影像看得人心安。正是有这样一群战士在,上海才能不断落实各项精准防控措施,做好闭环管理,守护市民安全。
全民战“疫”,汇聚起磅礴的力量
因为这场战疫,我们认识了很多医家“明星”。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张文宏绝对是其中一名。
1月29日,张文宏医生相关短视频《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在网上传递正能量。“共产党员上,没有讨价还价!”成为网络“金句”。张文宏医生说出这一“著名讲话”的现场照片出现在此次抗疫展上。
▲1月29日,张文宏医生相关短视频《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在网上传递正能量。“共产党员上,没有讨价还价!”成为网络“金句”。(袁婧 摄)
战疫以来,张文宏医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他的“金句”,还有他著名的黑眼圈——他总是很忙碌,网络上甚至就张文宏医生到底睡不睡觉发起了讨论。
确实,战疫以来,张文宏医生始终保持“战斗姿态”,就在昨天,他还一早更新微博,就香港报道新冠肺炎康复者再次核酸检测呈阳性牵出的“复阳问题”发表观点,8月22日晚11时许,张文宏又发微博就大众关切的疫苗问题谈到:对于传染病的控制一定是好的疫苗加上对疾病的科学管控,否则不能完全控制病毒的蔓延,“因此,即使有了疫苗,在未来数年内必须保持常态化的防疫态势”。
疫情还在继续,战疫者在各自的战场上继续奋斗着。上海第七批援鄂医疗队出发武汉时,专家组组长、瑞金医院病理科王朝夫教授在高铁上与家人隔着车窗道别的画面,曾感动了许多人。
▲上海第七批援鄂医疗队出发驰援武汉。专家组组长王朝夫教授在高铁上与家人隔着车窗道别。
此行武汉,他们肩负着针对新冠病毒的病理研究,这将对医生临床诊治方案的确定、调整乃至对整个疫情控制贡献重要的科研发现。但与此同时,这也将给这群常居实验室的病理“特种兵”带去直面病毒的生命威胁。
如今,王朝夫教授谈及这张出现在抗疫战上的照片时很感慨,返沪已四个多月,回忆在武汉的日夜奋战以及后来接到可以回家的消息时,他说:“我们的返沪意味着抗疫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我们为武汉高兴,为中国高兴,也为自己回家高兴,而回到上海的我们,没有停止战斗的脚步,科研战疫还在继续!”
抗疫展中有这样一张照片:各地医护在上海援鄂医疗队搭建的帐篷里,安心地穿上防护服。
帐篷医院的搭建离不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2月5日下午,我们仅用3个多小时就搭建完成一个拥有25顶帐篷、达到中型医院规模的移动医院。”救援队总队长、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告诉记者,后来帐篷医院成了各地医疗队的“大本营”,看到照片,又想起天南海北的医护人员一起在武汉奋战的日子。
如今带着武汉战疫经验归来的东方医院救援队队员们持续奋战在工作一线。“研发疫苗用科技战疫,将武汉救治经验应用到临床一线、打造上海首台户外核酸采样工作柜……”刘中民说,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东方医院也希望为战疫再添一把力。
抗疫展上,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上海,还有太多“召必战、战必胜”的动人瞬间。首批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市级医疗救治中医专家、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王振伟,曾奔赴雷神山医院抗疫,返沪后至今坚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防疫治疗一线。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医生查琼芳在抗疫同时以一部《查医生援鄂日记》记录下无数平凡人的战疫群像。
“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如同一名医生在线观看抗疫展后说到的,这次抗疫,最令他感动的是看到人性之光,有了这股磅礴的力量,我们众志成城,我们战无不胜。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