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肾肿瘤后切除右肾,两年后左肾再次长出肿瘤,靠着残肾生活的熊阿姨不想命运再次和她开起玩笑,今年她的左肾再次长出多个肿瘤,且紧贴肾脏的重要血管。
疤痕累累的残肾还能保得住吗?面对不幸的熊阿姨,上海长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林辉领衔的肾癌诊疗团队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联合肾脏分支动脉序贯阻断技术,最终成功摘除了肿瘤,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肾脏功能,熊阿姨避免了因肾脏切除而须永久依赖透析存活的命运。
62岁的熊阿姨是一位罹患肾癌的“老病人”,5年前因肾肿瘤切除了右肾。2年后复查又发现左肾肿瘤并做了左侧保肾手术。数年间,熊阿姨一直靠仅剩的残肾生活。然而,不幸再次向她袭来,今年复查发现残肾上又长了2枚肿瘤,最大直径超过4厘米,几乎占据了整个左肾一半的体积。
辗转多家大医院,均被告知保肾难度大,只能进行左肾根治性切除。这意味着熊阿姨下半辈子必须依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系生命。
对于这样的结果,熊阿姨无法接受,抱着一线希望从江西来到上海,慕名来到长征医院就诊。
泌尿外科徐东亮教授认真研究了熊阿姨的病情,并请国内肾脏肿瘤领域专家、泌尿外科主任王林辉一起会诊讨论,通过检查发现,熊阿姨左侧残肾上的2枚肿瘤紧贴肾脏分支动脉,无疑又增加了手术难度。
“根除肿瘤、保留肾脏的可能性比较大,我们一起努力吧。”看着忧心忡忡的熊阿姨,王林辉的一席话让她看到了一丝希望。
王林辉介绍,熊阿姨的左肾多发肿瘤如同埋在土里的地瓜,供给肿瘤营养的血管丰富,盘根错节,医生需要在手术中小心翼翼的找到特异性供应肿瘤的动脉血管,将动脉临时阻断,还要在30分钟内完整切除肿瘤,否则会导致肾功能不可逆的损伤。
为了精准切除肿瘤,泌尿外科联合麻醉科、影像科、肾内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MDT讨论,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采用三维立体成像导航系统,对孤立残肾的形态和空间毗邻结构、肾门部血管分支走行及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制定虚拟手术方案。
通过形象的三维图像动态演示,熊阿姨得以直观地认识手术的难点和风险。同时,采用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结合术中实时超声,充分游离肾脏、暴露肿瘤,精确阻断肿瘤供应的超选分支血管,为打赢这场攻坚战做好了“卫星定位”。
一场惊心动魄的残肾保卫战如期展开。
王林辉坐镇现场指导,在王志军、张宗勤、时佳子医师以及麻醉师配合下,徐东亮教授胆大心细,灵活操控着机械手,向肾门的最深处挺进。在机器人三维放大视野帮助下,找出供应肿瘤的超选分支血管予以阻断,清楚辨识肿瘤边界并完整切除肿瘤,并充分发挥机器人在精细缝合上的优势,避免了视野不清晰影响缝合效果导致术后出血和尿漏。
经过2个多小时的鏖战,最终从熊阿姨的左侧残肾内切除了2枚恶性肿瘤,手术过程顺利,肿瘤完整切除。术中肾分支动脉阻断时间仅27分钟,整个手术一气呵成。
术后在赵艳丽、刘冬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精心照料下,采用肾部分切除术后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流程,术后一周熊阿姨康复出院。
让熊阿姨特别开心的是,她的肾脏不但保住了而且肾功能完全恢复到术前水平!
闯过鬼门关,令熊阿姨感慨万千,“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是长征医院医护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医生的妙手仁心。”
王林辉告诉记者,以往不管肿瘤大小,医生一来就是切除肾脏及周围组织“赶尽杀绝”,但现在随着医疗技术和保肾理念的更新,让很多肾肿瘤患者避免“孤立肾”的风险,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据悉,近五年来,长征医院完成各类肾癌微创手术4000余例,其中,机器人保肾手术2500余例。“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王林辉提醒,每年一次泌尿系B超检查很有必要。
作者:王根华 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院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