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下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防控西楼大厅,随着黄白相间的警戒线收起,包括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瞿洪平在内的18名本市医护人员结束为期两周的隔离观察,正式“出关”,在这个“五一”小长假,和家人团圆。
穿着一身蓝色长袖衬衫,戴着贴有国旗图案的口罩瞿洪平率先走了出来。门外绿树成荫,3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让他感叹“闻到了夏天的味道”。就在2个多月前入驻公卫时,他身上穿的,还是厚厚的羽绒服。
和瞿洪平一起“出关”的,还有他所在团队的另5位医护人员。
一纸战书,主动出征;一句誓言,舍我其谁。从2月11日进驻至今,瞿洪平和他的团队成员们用行动践行了“提升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承诺。“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总有人用平凡铸就伟大。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天团’!”市公卫中心主任朱同玉说。
在上海的“战疫堡垒”,他们守着“最后一道防线”
“等彻底打赢这场硬仗,我先要找‘Tony老师’理个发。” 正式“出关”的瞿洪平觉得,自己的头发前所未有的长。但他相信,理发的愿望很快就会实现。接过鲜花和荣誉证书,他所在的“瑞金天团”一起在合影海报上签名。这个简单的仪式,让队员们成就感满满。
其实,即便在2周的医学观察期间,瞿洪平依然没有闲下来。每天上午,他都会与应急病房保持连线,跟踪境外输入性病例的治疗情况。
身在防控西楼,他总会想起之前在应急病房里连续奋战的67个日夜,刻骨铭心。
在2月份接到“作战指令”时,经验丰富的瞿洪平已经做了思想准备——要打一场硬仗。但在市公卫中心驻留如此长的时间、经历如此复杂的救治,这些都超出了他的预想。
“如果说公卫中心是上海‘战疫堡垒’,那我我们重症医学将是最后一道防线。”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前所未有的责任,瞿洪平用“心”守护着病患。
“救治危重症患者,靠的是‘熬’。面对新冠肺炎这个新的疾病,医护人员对它的认识需要时间,各专业团队都在不断磨合、整理,治疗方案也在不断调整。只要坚持住,把病人的生命体征托住,熬过了,曙光就在前方。”瞿洪平说,特别是“上海方案”出台之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越来越高。
今年4月15日,是瞿洪平心中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当天,有两位接受ECMO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出院。“这是上海救治能力的体现。”瞿洪平回忆,其中一位患者童老伯,曾经昏迷多日,生命体征不甚乐观,从过往对疾病的认识来看,救治童老伯已经“非常困难”。但在市公卫中心,所有的医护都没有放弃。
瞿洪平记得,在对童老伯实施了47天针对单人的最高级别支持后,整个救治工作“熬”过了最艰难的一段,迎来了曙光。童老伯出院时,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都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因为我们不仅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还使他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这在医学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的生活基本能完全自理,整体恢复状态很好。”瞿洪平说。
今年3月18日,也是一个瞿洪平难忘的日子——他在市公卫中心“火线”入党了。
5月2日,专程到市公卫中心来迎接瞿洪平团队“出关”的,是来自医院的“家人”——
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和院长宁光带领4位驰援武汉的医生代表以及市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毛恩强一起,欢迎他们“回家”。宁光动情地说:“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瑞金医院为战‘疫’而外派的所有医疗团队和医护人员都安全回家了,圆满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发生职业暴露风险高害怕吗?“来不及”
此次战“疫”过程中,90后充分展现出了一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在“出关”的“瑞金天团”中,呼吸治疗师谢思敏就是一位90后。从2月18日到4月18日,她在市公卫中心应急病房奋战了整整60天。
“在这里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为自己骄傲。每天都特别有干劲,也特别有成就感。”
谢思敏的日常工作包含高流量氧疗、机械通气治疗、气道管理、人工气道建立等。她面对的基本都是重症、危重症患者,这类病患的病情变化非常迅速,因此需要更加细致地观察病人肺部情况的变化。“考虑每个人肺部的大小、软硬、张力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实行‘一人一策’,在病床边一直将呼吸机参数调整至合适为止。”
呼吸治疗师和患者的距离非常接近,发生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特别是在痰培养、气管导管调整、雾化吸入治疗时,患者容易发生无法自制的呛咳,有时痰液甚至直接喷溅到谢思敏的面罩上。
“这时候,你会害怕吗?”面对记者提问,这个爱笑的女孩脱口而出一句话:“来不及(害怕)。守护患者呼吸功能,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据悉,在“瑞金天团”撤离之后,支援市公卫中心的“五大天团”中,只剩仁济重症医学团队尚未“回家”。他们将在5月9日撤离。
在市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看来,如今之所以将“天团”陆续撤出,主要源于三点原因。“首先,之前的重症病人已陆续转为普通型;其次,医护人员现在已经知道哪些患者有可能发展为重症,有预警机制,更有一些干预的方法,通过干预可以避免患者从普通型发展为重症;再次,公卫中心经过18年的建设,在综合能力方面,特别是ECMO、ICU、重症、呼吸、护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规模。接下来,预计不会在短期内出现大量的重症患者。公卫中心有能力接手,应对接下来的工作。”卢洪洲说。
在采访中,瞿洪平认为,此次上海的救治模式今后依然可以借鉴。“在卫健委的指导下,大家把每家医院的每一个团队,包括不同的专业之间进行融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救治患者的整体的要求”。
“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非常有挑战性,我们通过各家医院的‘天团’,组成一个团队,大家一起来救治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上海的综合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救治能力等到了各方的认可。”卢洪洲表示,“天团”机制有望长久地保留下来,未来一旦出现相关情况,这种机制可以立即响应。
作者:赵征南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