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精心照顾,精心治疗,精心观察病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医生一道为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为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治愈率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这样评价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支援湖北的2.86万名护士,这一数字占到了全国支援湖北医疗队员总人数近7成。如果从性别来看,女性又占了其中近9成。
本周末,一场特殊的“头脑风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展开。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交流时间,足足“超时”了近一倍。坐在讨论台前的,正是这些奋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护理人员。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智汇堂”沙龙的第一讲,她们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共同探讨这场新冠疫情给护理界带来的新思考。
作为上海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裴传凤在讲起自己的“雷神山故事”时,依旧会动容到流泪。新冠疫情爆发后,裴传凤始终关注着前方局势,在她看来,自己有着丰富的ICU工作经历、也了解传染病防控知识,很适合上前线,也应该上前线。因此当集结号吹响,她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来到雷神山医院,裴传凤和同事们一起当起了搬运工、装修工、保洁工……亲手把一间间空板房布置成了设备齐全的病房。而更让她难以忘怀的,是此后身处这些病房中的一个个人,包括一同征战的战友以及进来了又离开了的一个个患者。
“由于治疗需要,病房里24小时医护人员在岗,走廊的灯也24小时开着,导致患者在病房内经常分不清白天黑夜,也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紊乱,再加上武汉气温忽高忽低,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对自己病情变化的担忧,都可能会造成烦躁、焦虑,甚至失眠。”裴传凤说,为了让病人睡得好一些,市一医院雷神山医疗队开动脑筋为舱内患者就地取材,DIY了眼罩,无论是材质、形状、舒适度、装饰图案都是团队几经优化设计的。
其实,在此次征战武汉的护士中,像裴传凤这样经验老道的“70后”毕竟是少数,很多队员,都是年纪轻轻的85后乃至90后。
“在我们医院出征武汉的护士中,ICU经历小于一年的,超过半数,不会使用无创和有创呼吸机的,有约4成,不会CRRT护理技术的占到85%,不会ECMO护理的,更是超过9成。但大家都很聪明,边干别学,在护理过程中观察、学习、思考并改善,最终打赢了这场战役。”
给出这些数据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杨艳。在她看来,在疫情的推动下,护理今后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专科护理发展的速度、规模、类别,增加培养高学历护士和男护士的力度。而作为护理人员,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护理,而应在更大范围内增加跨专业的学习,例如学习公共卫生知识、法律法规等,通过跨专业的学习和团队配合,给广大“白衣天使”插上专业与人文的翅膀,从而让她们的个人的职业道路变得更为宽广。
专科护士的培养到底怎么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侯黎莉以呼吸专科护士为例进行分析。她指出,此次疫情暴露出我国目前培养的呼吸专科护士无论是从数还是能力上,都不足以满足临床需要。对于现有专科护士,加强呼吸危重症护理技术培训及考核,增加传染病防护技术培训内容。在未来人才培养方面,应尽管明确专科护士应该具有的核心能力以及相关专业的培训准入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为专科护士构建职业晋升体系及职业发展路线。侯黎莉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护理科研的重视,通过顶层设计切实提升护理学科的综合实力。
在专家互动环节,上海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上海市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翁素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副院长杨青敏、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林炜栋、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护理管理研究所所长章雅青分别从各自角度对护理学科的发展给出了真知灼见。
活动主办方,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洁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发挥好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的“智库”功能,通过“智汇堂”这一新平台,集纳更多业内专家大咖的声音,为推动卫生健康行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作者:王星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