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癌症,让人闻之色变。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天约有一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患者,平均每分钟便有七人得癌。
但癌症一定是绝症吗?很多时候,医学让我们觉得癌症其实没那么可怕。如果将抗癌比作一场战争,人类已与之持续战斗数百年。现阶段,我们手握的武器越来越多: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再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免疫疗法,不断突破的研究成果让癌症在成为慢性病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身患癌症,早已不再和死亡划上等号。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逾百万人次癌症患者都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求医,找寻治病的希望。也是在这里,根据中国患者的独特病理特征,一份份带着“复旦肿瘤”烙印的癌症诊疗共识发布。癌症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不断在提高,对于癌症,我们也必要更新一下认识:虽然目前距离彻底攻克癌症还有距离,但好消息是,新曙光已在不断闪现。
每年的4月15日至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值此之际,我们特别挑选一些典型癌种,介绍治癌的最新进展。
“恶黑”最容易被忽视,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
要说哪种癌症容易被忽视,恶性黑色素瘤绝对排得上号。
作为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的常见形态便是体表的“黑痣”。痣,大家都有,怎么会是癌?人们的轻视,使得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人数以每年3%到5%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有近万例新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仅65%。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恶性黑色素瘤诊治中心主任、骨软组织外科副主任陈勇介绍,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病人多以肢端型病灶为主,即六成以上病人发病位置集中于掌指、足底或甲下,且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
“目前我国患者在就诊时,收治的科室较为分散,骨软外科、普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均有涉及。”陈勇说,不同学科采用的治疗策略存在差异,此外,临床上对“恶黑”的诊断,如淋巴结清扫范围、病理活检办法等,也不尽规范。
以我国最常见的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为例。目前常规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或标准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式仍未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许多病人因未“彻底清扫淋巴结”而留下复发隐患。
在此背景下,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牵头主编的《皮肤及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外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于今年初正式发布。基于我国瘤种特点,《共识》将皮肤及肢端型黑色素瘤外科诊疗过程中各环节的细节和规范化标准形成一套“模板”,旨在为从事恶性黑色素瘤外科诊疗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确保“恶黑”手术的彻底性和规范性。
陈勇特别提醒,尽管人体身上大多数色斑和黑痣均为良性,但不可掉以轻心,可套用“ABCDE”公式自查,当黑痣出现不对称(Asymmetry)、边界不清晰(Border)、颜色深浅不一(Color)、直径超过5毫米(Diameter)、短期内变化较大(Elevation)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切忌随意到美容医院点痣。
全球一半食管癌患者在我国,食管癌治疗有了“上海方案”
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病例数约占全球一半,一半患者在发现时已出现淋巴结转移,且涉及多区域部位。食管癌很凶,全球大部分国家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徘徊于10%至30%之间,然而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情况有些不同: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63%,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五年生存率达73%。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胸外科主任陈海泉告诉记者,不断深入临床的研究,让胸外科对食管癌这位“对手”的软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数据显示,无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要比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至少高出10%。因此,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食管癌疗效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最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食管鳞癌数据研究,陈海泉发现,食管癌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38%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集中于胸腔,29%的食管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集中于腹腔。与既往认识不同的是,上纵隔范围内淋巴结也是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发地”,超过18%的患者发生该区域的淋巴结转移。“这就证明食管外科手术应进行‘包含上纵隔范围在内的彻底两野淋巴结清扫’”。
有了“标准”,如何规范手术又是一个难题。目前食管癌手术有两种常见术式:一是“左胸入路”,仅需一个切口操作便捷,缺点是易造成胸腔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不足;二是“右胸入路”,需在右胸和上腹部开两个手术切口,清扫范围更大,但不少医生有“切口多,手术风险大”的顾虑。
两种术式孰优孰劣,医学界争议已久。通过纳入300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研究,陈海泉发现,两者的三年和五年生存率相差达10%以上,右胸入路术式是治疗胸内中下段食管癌的最佳术式。此外,团队还找到了食管癌切除后,食管吻合的最短路径——胸骨后吻合重建方式。以肿瘤医院食管癌手术数据为例,该院胸外科年完成食管癌手术约700例,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29%,其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仅为4%,远低于国内外统计数据。
目前,食管癌治疗的“上海方案”系列研究成果已在《外科学年鉴》《美国医学会杂志·手术》等权威期刊发表。
最“毒”乳腺癌迎来新疗法,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提至86.3%
不知大众是否还记得《人间世》中那位开着玩笑说要“改造”癌细胞的大学教师闫宏微。人生正稳步迈入黄金时期,却被一纸诊断彻底扭转人生:她得了乳腺癌,还是最毒的一种亚型——三阴性乳腺癌。2019年,乐观开朗的闫宏微永久离开了人世。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迎来新曙光。日前,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教授领衔的临床试验研究成果显示,在传统化疗基础上,联合化疗药物卡培他滨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将从目前的80.4%提升至86.3%,有效降低复发风险41%。
据介绍,在所有乳腺癌中,三阴性乳腺癌占比15%至20%。临床实践中,化疗是三阴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一般以蒽环类化疗药物和紫杉醇类化疗药物作为基础辅助化疗。可惜的是,由于三阴性乳腺癌的独特特性,接受此类传统化疗方案的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仍长期徘徊在80%。
能否找出进阶版化疗方案?长达五年的研究显示,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较传统方案,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从80.4%提高到86.3%,事件风险降低34%,其中复发风险降低41%,远处转移风险降低37%,总生存率提高了2.6%。
“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耐受性良好,血液学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并没有额外增加患者接受治疗时不可耐受的副反应。”邵志敏透露,该团队还公布了一项三阴性乳腺癌采用多基因组学技术予以分型治疗的研究成果,绘制出了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探索对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更为敏感的三阴性亚型,指导后续精准治疗策略的实施。
让前列腺癌由“绝症”逐步变成“慢性病”
在我国,每年因前列腺癌死亡的人数高达五万多,治疗效果和诊治规范性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专门针对亚洲人群的诊疗指南,严重影响医生临床决策制定。
“亚洲人群与西方人群的前列腺癌发病特点完全不同,要想全面提高我国前列腺癌诊治疗效、降低死亡率,唯有对症下药。”去年,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叶定伟牵头,40多位海内外前列腺癌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的亚洲人群进展期前列腺癌的诊治专家共识(简称“上海共识”)正式发布。
根据肿瘤医院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10月,泌尿外科接诊前列腺癌患者超1.6万人次、接受根治手术治疗患者914人,患者五年生存率接近85%,显著高于国内平均69.2%的生存率水平。
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团队首创适用于国人解剖特点的拉钩,运用关键部位“小片刀法”来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这种方法既适用于开放手术,也能在腹腔镜微创手术中熟练应用。团队还积极开展保留膀胱颈、保留性神经和保留尿道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尿失禁发生率不超过5‰,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治疗效果评价上,生存期和质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叶定伟希望,在科室的不断努力下,前列腺癌能从“绝症”变成“慢性病”。
目前我国超六成前列腺癌患者就诊已是中晚期。事实上,若发现及时并治疗得当,早期前列腺癌是可治愈的。如果确诊时肿瘤仍仅局限于前列腺内部而未转移,五年生存率也可达90%以上。
2017年起,由叶定伟牵头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肿瘤专业委员会前列腺癌学组制定“前列腺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首次提出,年龄大于50周岁、45岁以上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或40岁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大于1ng/ml的男性为前列腺癌筛查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做PSA检查。
与此同时,前列腺癌精准筛查项目也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全国范围内已建设12家前列腺癌精准筛查基地、22家前列腺癌精准筛查社区服务站。
作者:李晨琰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